时间:2024-05-15
张琪
【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辨证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诊治的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80患者例进行研究,随机均分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给予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研究组采取中西医辨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下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均得到了明显提高,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数据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取中西医辨证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效果显著,且无任何毒性作用发生,临床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辨证;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ISSN.2095.6681.2020.24..02
胸痹心痛病名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痹者,即闭也。指因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痰淤互结,气血痹阻所致,证以出现明显的胸部闷痛症状,呼吸不畅或胸闷窒息感等,严重者则表现为明显的胸痛、憋闷、心悸、背痛等症状,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1]。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本虚以气虚、阳虚居多,标实以痰浊、寒凝、淤血者为多。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影响,内伤脾胃,化湿生痰,痰凝心脉引发本病,故在目前发病患者中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十分普遍,为了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本文探究中西医辨证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诊治的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80患者例进行研究,随机均分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75岁;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5~70岁;两组患者临床病程均在1~10年,初步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在(16.21±7.30)。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西药干预治疗,西药主要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及受体阻滞剂进行干预,以口服方式治疗,坚持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研究组采取常规西药干预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正如《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治痰饮食之大法,又因胸痹心痛为“阳微阴弦”之病机,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致,故在治疗中处方以温阳益气、祛痰化瘀为主,以全瓜蒌、薤白、半夏宣痹化痰,桂枝、茯苓、葶苈子温阳化气行水,党参、黄芪、炙甘草健脾补气而行水,地龙、石菖蒲通络开窍,三七、郁金活血通脉等入药,如现明显剧痛伴血淤者,可加入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延胡索以活血止痛;针对失眠心神不宁的者可以加入百合、龙眼肉、酸枣仁、茯神以安神宁志,若兼阴虚者,少佐麦冬、五味子以养阴,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为早晚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2]。同时配合使用耳穴贴压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耳穴贴压需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且用于出现明显气短心悸患者,即对心肾肺神门等穴位进行贴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下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分组数据研究之中,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时主要应用软件SPSS 22.0,其中在分组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时经(n,%)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表述,在两组间展开的计量资料分析主要应用(x±s)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文字表述,两组在进行检验水准分析时应用P<0.05对两组数据进行核对,本次的组别研究如P值显示小于0.05,则可认定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以及分析有研究的意义。
2 结 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
研究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在(15.67±7.78),治疗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在(6.08±2.16);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在(16.53±7.01),治疗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在(9.78±3.34);研究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结果比较。
研究组满意37例,满意度92.5%;对照组满意29例,满意度72.5%;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语
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在心肺,但与五脏相关。标实之证中痰浊尤为突出,是因当今之人常恣食肥甘,伤及脾胃,化生痰湿,痰湿上犯,痹阻心阳,致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引发本病。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的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痰淤互结,气血痹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痰浊为脂质代谢紊乱所致,淤血为微循环功能障碍,两者交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冠脉粥样硬化,故为了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需要采取温阳益气,祛痰化瘀和穴位贴压的方式加以干预,以起到宣痹化痰、温阳行水、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3]。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均得到了明显提高,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数据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临床上采取中西医辨证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效果显著,且无任何毒性作用发生,临床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水平,确保了临床治疗方案顺利实施,在临床上具备大力推广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敏夏,崔 屹,黄 凤.58例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中医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013(021):3059-3060,3061.
[2] 周玉凤.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的中西医辩证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8(1):106-108.
[3] 潘美红,张桂凤.音乐疗法配合中西医辨证施护在胸痹心痛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7,003(014):14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