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刘瑞来
【摘 要】小儿病毒性腹泻其疾病高发季节为秋冬季,轮状病毒感染作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诱发因素,三岁以下婴幼儿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其严重时导致死亡,原因为轮状病毒感染。对于小儿病毒性腹泻来说,临床指征表现为脱水,严重者出现酸中毒,从而影响整体身体健康。在当前的小儿病毒性腹泻治疗中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来看,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诊治,应根据患儿状况及病情程度,合理选取药物治疗、给药方式及剂量,其中西醫结合用药疗效较好。
【关键词】小儿;小儿腹泻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2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1],一般发于冬秋季,是现阶段临床儿科中最常见的急性腹泻之一,其病程较为严重。由于该种疾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肠穿孔、感染性休克以及患儿机体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将危及患儿生命。临床上多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为主,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护理,从而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着手于小儿腹泻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各种药物治疗在本病防治上的优势和劣势。
1 病症相关探究
小儿腹泻作为现阶段一种临床主要病症,其临床指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同时呈现蛋花样。部分患儿还带有少量粘液,轮状病毒主要对小肠黏膜进行侵犯从而导致患儿患病。患儿绒毛细胞出现脱落症状,患儿自身的细胞结构也遭到了破坏,由于肠道内缺乏一定的物质进行保护,患儿体内的双糖酶活性出现降低,并出现性功能障碍从而出现腹泻[2]。小儿腹泻在中医理论中属水泻范畴,对于中医理论来说,主要是受外邪从而出现虚寒等症状,在引发腹泻的同时还会对自身的脾胃造成损伤,在严重影响其运转功能时,从而导致营养缺失,引发恶性循环,因此在此治疗中应秉持消食和胃并止泻的原则。
2 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
2.1 液体疗法
临床上所使用的液体疗法为对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此种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之一。经过采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补充,以此来达到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的作用。其中主要是为患儿补充累计损失量、继续异常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其中液体疗法还具体分为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
2.2 中医治疗
国内学者通过使用小儿健脾止泻汤对患儿进行治疗,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能够有效加强患儿的肺脾虚弱以及身体免疫功能。小儿健脾止泻汤具体药物组成成分包括以下几种:茯苓、炒白术为12克,黄芪、薏仁、砂仁、炙甘草、木香、泽泻、陈皮等剂量量在6~9克之间,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症状的不同,给予加减治疗,车前子3~6克。如果患儿临床指征表现为呕吐,可以加入半夏等进行治疗,剂量为5克。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应加入连翘5克,如果患儿症状表现为呆板可以加入鸡内金9克,通过对此药物进行煎服,分多次口服,一剂药物可以为4~6次,通过进行连续三天治疗。
2.3 西医治疗
国内学者通过对腹泻患儿应用甲氰咪胍进行治疗,通过进行腹泻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观察组腹泻患儿的症状改善、腹泻停止以及相关住院时间均短于一般组。对于一般组的腹泻患儿来说,采用常规方式即常规西医治疗,通过对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进行有效防治,提升整体质量。对于西医治疗来说,腹泻治疗的方式为静脉输液,随后通过进行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的口服,例如思密达、金双歧等,在此同时对于微生物调节剂进行应用,进行整体效果的探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患儿应给予抗病毒治疗,通过对病毒唑等进行静脉滴注,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进行维生素的补充,连续治疗三天。对于观察组的腹泻患儿来说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应用。通过进行甲氰咪胍的应用,剂量为5-7.5mg,并与葡萄糖(浓度为5%)、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2%)混合应用,随后进行静脉滴注,一天进行2次滴注。随后进行双嘧达莫的应用,剂量为3-5mg/kg,1天进行3次用药。故认为在目前进行双嘧达莫联合甲氰咪胍的应用,其对于小儿病毒性腹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 小儿腹泻病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现如今我国对于腹泻病的研究已经去了丰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展开了大面积的流行学调查,找到了小儿腹泻病的发病规律以及查清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并且通过深入了解发病机制,以此制定出了有效的防治办法。通过对医院内的小儿腹泻病交叉感染进行研究,找到了其发生原因以及进行预防的方法。
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近些年我国对于小儿腹泻病的研究存在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主要有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3]。以细菌病原为主的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主要为病毒性腹泻病,现如今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细菌性腹泻病占据着60%,病毒性腹泻病只占据40%。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只要是因为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所导致。其二对于疫苗的研制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研制。我国对于腹泻细菌病原的疫苗一直处于研制过程之中,现如今还没有得到较大进展,针对抗病毒的治疗也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因为经常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导致了出现了众多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情况,因为其拥有着一定强耐药性,因此加大了治愈的难度。
结束语
小儿腹泻病作为现阶段儿科一种急性多发疾病[4],常见于两岁以下幼儿。该病主要是由病毒所导致的病毒感染性病症,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发生于秋冬季节。病毒在进入患儿体内之后能够侵入小肠的上皮细胞,使绒毛脱落萎缩,近而导致小肠功能丧失,同时降低双糖酶的活性。对于患儿肠腔内糖类的水解容易引起小儿腹胀和腹泻。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因此需要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使家长了解疾病的特点以及相关治疗措施,在做好患儿护理的基础上,提高其护理能力和对于医护工作的依从性。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并配合做好每项工作,促进患儿加快康复缩短期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舒清永.小儿腹泻病临床新观点与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02):5-7.
李陈.小儿脾脾泄泻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及李秀亮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
刘华.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郭利美,秦微,梁启慧,冯远征,易仟仞.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01):172-17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