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边玉琦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护理计划在癌症患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其中共有80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皆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均进行了靶向治疗,分别给予其中40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计划,视为对照组,对另外40例患者施行肿瘤护理计划,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在护理中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几率进行对比,另外了解两组患者在护理中的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烦躁等表现进行对比,收集患者的满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几率较低,其心理不良活动较少,患者满意结果较高,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癌症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后,施行对应的肿瘤护理计划,有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肿瘤护理计划;癌症患者;靶向治疗;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160-02
引言
部分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已经处于晚期,癌细胞逐渐的扩散到全身,这种状态下已经宣告了死亡“通牒”。随着肿瘤医疗手段的进步,幸而发现了靶向治疗这一方式,可将徘徊在死亡边缘上的患者,及时的拉回来,将靶向治疗视为锋利的抗癌武器,逐步的在临床上形成了系统化的治疗体系,在治疗方式进步的同时,护理的计划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常规化的护理效果远远不如肿瘤护理计划的开展更为有效,本文就结合靶向治疗下的肿瘤护理计划开展情況,展开其应用的分析与思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其中共有80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皆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均进行了靶向治疗,分别给予其中40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计划,视为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为3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7±8.25)岁;对另外40例患者施行肿瘤护理计划,视为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为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7±5.27)岁,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型与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靶向治疗中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与家属展开健康教育,护理中获得家属的帮助,为患者准备保湿生活用品,避免患者皮肤出现皮疹与干燥等问题,选择柔软的纯棉衣物,另外注意涂抹润肤品,避免长时间阳光直射,准备氧化锌、炉甘石洗剂止痒,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在患者出现腹泻等问题后及时补充营养避免脱水,少量多餐给予患者饮食营养护理指导。
观察组进行肿瘤护理,除以上要求外,可嘱咐患者在排便后利用温水擦洗,可利用消毒婴儿柔湿巾代替纸巾擦干净,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局部干燥涂芝麻油、BB油、百多邦软膏或氧化锌软膏等,注意患者腹部的保暖,部分患者随意应用保健品,尤其是老年患者私自服用保健品,大量的进行人参等食补,应对患者进行教育,合理用药,不额外服用非医疗认可的其他药物,饮食上以清淡为主,注重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蛋白质摄入,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在肿瘤护理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患者在身体情况恢复稳定后,应尽早地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练习。将迅速更新的前沿进展、新理念、新规范、新药物告知给患者,增加患者的治愈机会,提高患者对肿瘤知识的认知,让患者更有信心对抗病魔。传递乐观心态与积极信念,从心理上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疏导,强调心理调节,可结合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喜好与习惯等,指引患者通过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散心,另外可以通过听广播、看一些和谐的家庭喜剧等提高患者的心理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护理中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几率进行对比,另外了解两组患者在护理中的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烦躁等表现进行对比,收集患者的满意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靶向治疗是临床上针对肿瘤治疗的新突破,但治疗期间很容易带来不适感,使得患者的各项生理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患者情绪变得更加焦躁与抑郁,通过护理中的肿瘤护理计划,在减少患者不良生理反应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使得患者正确认识靶向治疗,正确面对肿瘤治疗,配合治疗与护理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银燕, 栾秋月. 肿瘤护理计划在癌症患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5):94-95.
[2]夏慧娟. 肿瘤护理计划在癌症病人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2):237-237.
[3]于小翠. 癌症病人靶向治疗活动中实施肿瘤护理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其干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7):116-117.
[4]王楠. 研究在癌症病人靶向治疗活动中实施肿瘤护理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其干预效果[J]. 心理医生, 2016, 22(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