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梁艳辉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以便今后的治疗工作收到更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P>0.05,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高,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阿米替林;西酞普兰;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01
抑郁症已经成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该病容易反复发作,且病情迁延不愈。为患者选择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能有效的提高其生存质量。西酞普兰作为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中的一种新型制剂,具有与其他SSRIs制剂相同的作用,但其选择性相对更高,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也最小。国内一项研究指出[1],西酞普兰相比传统的抗抑郁剂药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程度更强。为了进一步证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我院对5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2.3±5.9)岁;病程2-28月,平均病程(8.8±4.6)月。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1.8±6.2)岁;病程1-26月,平均病程(8.9±4.6)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前24项≥26分。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两周内未服用其他抗抑郁类药物。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为期一周的安慰剂清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阿米替林片(国药准字H31021200)口服,起始剂量为50mg/d,2周内将剂量加至100-300mg/d。观察组患者给予太阳石(唐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国药准字H20060113)口服,起始剂量为20mg/d,2周内将剂量加至40mg/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于治疗后的第1、4、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定[3]:痊愈——HAMD减分率超过75%;显效——HAMD减分率在50%-75%;有效——HAMD减分率在25%-50%;无效——HAMD减分率不到25%。总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数×100.0%。②使用TESS量表对患者治疗的第1、4、8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P>0.05,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抑郁症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患,发病率约11%[4];其作为一种持续性心境障碍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与生物学、心理及社会存在很大的关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首要目的就是降低患者的自杀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消除临床症状,防止复发。现治疗抑郁症的代表性药物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新型的抗抑郁药物由于其治疗效果范围广,方便服用,同时抗抑郁效果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已经成为了目前临床上用于抗抑郁的一线药物,其代表药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西酞普兰是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于5-羟色胺的再摄取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服用后见效较快,也不会产生抗胆碱的作用[5]。西酞普兰的作用机制在于控制突触前膜再吸收5-羟色胺,同时将5-羟色胺在神经细胞突出间隙部位进行聚集,达到改善抑郁的目的。西酞普兰还能强化5-羟色胺递质的作用,达到改善神经运动的效果,每日单次服用西酞普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良好,不良反应少。阿米替林属于三环类抗抑郁剂,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阻断NE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通过改善突触后受体的调节对生物胺进行控制,达到治疗的目的[6]。但由于其药物安全性低,在临床使用中逐渐受到限制。本次研究可看出,两种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相上下,但在不良反应比较上,西酞普兰明显少于阿米替林(P<0.05),患者能更好的接受治疗,依从性也由此提升。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高,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颜景祥,王健,杜波等.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5):340-342,345.
范征莉,杨辉,周小燕等.两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重庆医学,2011,40(15):1492-1493.
李含秋,何柱国,赵慧亮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01-803.
李琪勇,李家磊.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219-221.
李月霞.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4(8):1153-1154.
苏伟,那万秋,李建华等.舒肝解郁胶囊与西酞普兰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比较[J].医药导报,2012,31(3):322-3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