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体会

时间:2024-05-15

张娜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思想意识的逐步改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AIDS患者逐年增多,据我国目前统计,国内已有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人群80万左右[1]。HIV及AID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及致死性,导致其普遍遭受社会人群的排斥与歧视,随着病情的发展,HIV及AIDS人群社会功能会逐渐降低,面临无经济来源的困扰,增加适应障碍程度。本次研究主要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检查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34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9.65±1.50)岁;对照组男28例,女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8.78±0.89)岁。纳入标准:年龄≥18岁;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病史患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沟通障碍患者。两组资料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选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两组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测评,说明调查目的及方法,要求其按照项目进行填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共20个项目,常规4级评分法分析,总分为20-82分,选用正性情绪反向积分法,分值越高说明抑郁情况越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8份,实际回收68份,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100.00%。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45.24±7.46)分,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4.30±7.62)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5.982,P=0.000)。

3 讨论

HIV是一种能够突破人类免疫细胞防御的病毒,可直接攻击人类的免疫细胞,从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两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及母婴传播,目前临床上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特定治疗方案对病情进行控制[2]。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由于其病情的传染性、不可治愈性及特殊的传播途径,导致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配偶的疏远和回避,导致其负面心理滋生,甚至心理扭曲。随着病情的发展,他们逐渐丧失社会劳动能力,不得不面对失业、经济来源中断等问题,其长时间在应激环境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现象出现。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中单身、吸毒史、性乱史的患者抑郁状态更加严重,对于不同的人群,可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作为社会公共健康安全的巨大难题,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饱受社会歧视,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临床上应当加大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护理力度,改善患者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针对性保护:医疗机构应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严密的保护,不得擅自公开患者信息,应平等的对待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治疗、检查,做好防護隔离工作,定时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使用过的器械统一处理。采集标本需做好防感染保护措施,但不能以异样眼光对待患者,过度防护,加重患者心理阴影。

针对性护理干预:规范患者饮食,合理设计营养,适当安排患者运动,有效控制病情。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共同面对问题,有效消除其抑郁状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单身、性乱史、吸毒史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可联合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恳求家属的原谅、接纳,共同对抗病魔。对于单身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关注,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精神上进行多鼓励,促进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和勇气。HIV感染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发展成为AIDS患者,随之出现反复发热、口腔感染、全身乏力、腹泻等症状,直接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加重抑郁状态。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认清自身情况,引导其适应角色,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指导患者家属、朋友经常看望患者,争取政府“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中英联合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在经济与物质上提供坚实的保障,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3]。维持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重新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缓解抑郁状态。

综上所述,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抑郁程度远超健康人群,应加强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对策,帮助患者重拾信心,积极对抗病魔,重新回到正常人生活状态,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有效缓解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杨帆,杨旸,周容,等.艾滋病高发区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22):2767-2770.

杨帆,王福祥,李春兰,等.护理人员艾滋病歧视相关因素调查及对护理人员综合培训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0):1377-1380.

蔡小林,鲁玉桂,田桂萍,等.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4):104-1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