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朱红琴
【摘要】精神分裂症致残致祸率高,既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患者的全程康复和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所以本研究对患者家庭支持、健康行为再建和职业技能的恢复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详细阐述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这一最新的康复模式的优点和特点,以更好的帮助患者促进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精神疾病康复是指运用各种可采取的措施,使患者的家庭职能、社会职能和角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最常见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较为缓慢,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该组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可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2005年张东坡和栗克清等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十二个区县的抽样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62%,时点患病率为0.54% [2]。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和影响下容易产生毁物、伤人、自杀、放火、无故上访等肇事肇祸行为,在这些行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为75.8% [3],因此,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目前我国有将近7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做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程康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
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是指“以病人为中心”, 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需要,以精神科职业医师为主,执业护士与其他人员组成,为患者提供廉价(免费)、便捷、优质、温馨、全程的医疗康复服务[4]。精神分裂症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以外,多数居住在社区,家庭是患者主要的支持系统,也是康复的最佳场所。但是大部分患者与家属对疾病有关知识了解不多,另外,因家属与患者很少参与患者治疗康复计划,限制了家属与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患者的康复[5]。为了促进患者因病丧失的家庭与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提升家属的监护能力,产生了一种新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即医院-社区一体化全程干预[6],是WHO推荐的一种协调性社区保健模式,不仅包括满足需要住院照料的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又包括在社区中提供长期照料的患者。它避免了多种服务的相互脱节,真正实现了院内与院外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当今对精神病人康复治疗的发展趋势。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和支持,国外研究表明[7],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可以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何敏慧和陶梅芳[8]等在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50例患者进行二年的社区个体化干预,每月上门随访交谈,内容包括介绍精神分裂症有关信息、用药指导、社会功能康复指导、解答病人与家属的问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等,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无论复发率还是社会功能残疾程度,都要低于对照组。徐燕、陈勇[9]在2007年通过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全程服务,对329例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由精神科职业医师进行免费服药、应急处置、免费住院、康复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等一体化服务措施,一年后,患者規范门诊率为98.78%,比实施前提高了51.36%,按医嘱服药99.39%,提高了16.41%。5年内平均复发率、平均住院率、住院均次费都明显减少,89.94%的病家认为一体化服务提供的无论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都比以往更令人满意。
2.家庭支持
家庭是每个人接触最密切、最长久的群体,是患者精神最放松的场所,不仅是患者的避风港,更是患者的保护伞。和谐的家庭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最佳场所[10]。家属的态度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初次发病的病人家属,无法面对突发的一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紧张、痛苦,有时甚至不敢面对现实。多次发病的病人家属,则失去信心,甚至绝望[11]。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药物的维持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复发。根据伍毅和卢卫红等资料记载[12],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即停药,1年内复发率约40%,3年再住院率为66%,形成自行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最终导致病人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有研究表明[13],维持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支持,使其了解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监护,促进患者康复。周卫东和顾桂英等[14]等随机抽取100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50位为一组,研究组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半年末、及出院一年末进行BPRS和SDSS[15]量表评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出院一年末进行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率统计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曹新妹和王杨[10]等对100例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与随访的基础上实施家庭综合干预,重点向家庭成员介绍疾病复发指针、复查复诊知识、家庭生活指导等,使家庭监护由盲目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不仅治疗依从性得到改善,疾病的复发率大为减少,而且对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健康和谐有明显作用。
3.健康行为再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他的预后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多数患者只在医院接受短期住院治疗,院外的长期维持治疗需要系统干预,以减轻疾病对社会功能的损害,减少复发,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对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生活行为的训练,能够降低精神残留症状,延缓衰退,有利于重塑患者的社会再适应。李谦[16]对6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技能训练内容有个人日常卫生料理、健身运动、集体娱乐活动、社交活动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PRESS[15]量表评定发现,训练组积极因子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消极因子明显降低。张翠玲对11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工娱治疗6个月,用SANS[15]量表和NOSIE[15]量表进行效果评定,情况均优于工娱治疗前。通过工娱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及不良行为,提高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4.职业技能康复
病人康复治疗的目的就是要重返社会。职业技能康复是指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受损的职业技能,以达到重返社会恢复工作[1]。傅伟忠和唐强等对14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用Logest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对预后独立作用较强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病前职业功能水平、起病形式、治疗依从性、家庭关系等,生物-心理-社会涵盖了各个维度。研究发现,在病情稳定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康复训练,对患者保留病前职业功能水平与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盛嘉玲和刘全春等对6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安排绿化、洗衣、理发、纺织机电、缝纫等职业工作,并进行18年的追踪观察,同时与50例未参加职业康复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观察组不仅疾病的复发次数与用药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工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贺敬义和龙瑞芳通过对300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训练组接受社会技能训练及个案职业康复训练,3年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与残疾功能评定分级,共评4次,结果显示,综合干预1年时,训练组的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家庭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责任心和计划性等10个因子评分和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职业技能的康复锻炼,患者在劳动过程中达到动手、动脑,学习掌握了一些生产技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增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情感反应,重塑他们的社会功能,并且通过职业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病情得到改善,而且大大的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
5.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将成为衡量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抗精神病药物缓解了大部分病人的精神障碍性症状,但药物并不能重塑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因此,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模式,尽可能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在我国,随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的具体实施,卫生部于2009年提出:“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康复管理”。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的康复模式开始在全国推广,它包含了对患者家庭的支持、患者健康行为和职业技能的重塑,又实现了病人的院内康复与院外康复的无缝衔接,避免了多种服务的相互重复或脱节,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满足了病人的多种需求,真正实现全面康复。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模式,也适应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我们今后康复工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新妹.实用精神科护理[M].第一版.上海科學技术出版社,2007:238
[2]张东坡,栗克清,李喜泼,等.保定市的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4(20):21-23.
[3]史天涛,林祥吉.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违法原因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10,(05):95-96.
[4]曾念彬,林中,陈颖儿.精神卫生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精神卫生进社区「J」.中国全科医学,2012,10(3):178.
[5]麻爱华,杨希文,王相立.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的10年随访[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7(2):105—108.
[6]周强,林勇强,余英仪,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20,7,(285):153-155.
[7]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家庭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3(03):27-30.
[8]何敏慧,陶梅芳.社区个体化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12,20(5):279-281.
[9]徐燕,陈勇.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11,20(5):279-281.
[10]曹新妹,王杨,穆红珍,等.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2):15-18.
[11]李峥,David Arthur,王志英,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教育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39(7):481-484.
[12]伍毅,卢卫红,易正辉,等.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1,17(3):137-140.
[13]薄奇静,王传跃.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19(01):65-66.
[14]周卫东,顾桂英,刘先凌,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1,1(13):31-32.
[1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