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赵瑞青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4-0-01
目前临床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采用经桡动脉穿刺或者股动脉穿刺,其中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与常规手术相比具有微创、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对于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止血效果的好坏对术后患者恢复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次实验对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年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8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桡动脉压力止血器压迫止血以及个体化调节气囊压力止血法进行压迫止血,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迫止血部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究个体化调节气囊压力对桡动脉压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44例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23:21,患者年龄在35以上,在85岁以下,平均年龄在(67.2±3.5)岁。对照组44例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2:10,患者年龄在38以上,在85岁以下,平均年龄在(68.5±3.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择标准
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年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8例患者均符合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全身炎症、感染或者胸部心前区炎症、感染的患者[2]。(2)排除合并肝炎、肺衰、肾衰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3)排除有凝血障碍或者出血倾向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协议。
1.3 方法
1.3.1 对照组44例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采用桡动脉压力止血器进行压迫止血,在介入治疗完成后先将动脉鞘管退出2至3厘米后将压迫垫及压迫硅胶的中心点对准桡动脉穿刺点并进行固定,拔出鞘管后调节压迫垫及压迫硅胶的厚度以及高度,以不出现渗血且能摸到术侧肢体远端桡动脉搏动为衡量标准。
1.3.2 实验组44例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每2小时根据患者穿刺点出血量,患侧肢体血肿情况、桡动脉搏动情况为衡量标准进行个体化刁姐气囊压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迫止血部位出血、血肿、肢体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压迫止血部位出血、血肿、肢体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3.讨论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腫以及肢体麻木与手术时间的长短、肝素用量等均具有紧密的联系,对手术时间越长、肝素用量越大,患者术后出现血肿、穿刺部位青紫、疼痛的发生率越高。与常规术后使用桡动脉压力止血器进行一次性固定相比,个体化调整气囊压力能充分根据患者个体穿刺部位皮温、皮色、血肿情况、患者局部感觉进行适当减压。一方面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及时把握,防止穿刺部位血流不畅,造成血肿增加、肢剧烈疼痛、水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4]。本次实验显示实验组患者有6例患者出现皮肤青紫、麻木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11例患者出现皮肤青紫、麻木等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6%vs23.0%)。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个体化调节气囊压力压迫止血能有效减少患者穿刺介入部位出血、血肿、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创口的恢复。
参考资料:
[1] 易小红,颜琼,魏婵娟等.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动脉压迫止血带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9):50-52.
[2]童成枝,胡松,张海艳等.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不同策略[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2(5):100-101.
[3]刘兴刚,吕金艳.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ΤR- 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不同策略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6,4(2):48-49.
[4]梁榕,阮芳,玉琴等.股动脉止血气囊对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评价[J].蛇志,2015,17(2):136-1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