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时间:2024-05-16

张莹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输血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输血前仅对血清中抗-A与抗-B进行了检验,研究组输血前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了意外抗体检验,比较两组意外抗体阳性率和输血反应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意外抗体阳性率与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科有效避免延误临床抢救的情况出现,防止和减少输血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普及。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检验;输血前;临床意义;应用价值

输血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血制品输注等,输血治疗安全合理与否、及时有效与否会对临床疗效产生直接影响。为使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为使受血者在输注血制品后,组织细胞和器官功能可实现正常代谢和运转,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化输血流程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并在配血和用血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并且在输血前需要对血成分指标进行检验。不规则抗体(意外抗体)会使血型鉴定难度明显增加,升高疑难配型比例,且会增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本文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输血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输血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正常交叉配血②基础资料完整,属于输血适应证,治疗指征明显;③受血者知晓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1周前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②基础资料不完全,肝肾功能处于严重损伤状态;③凝血机制不正常,确诊为心肌炎、心脏病及心内膜炎、风险病;④合并严重的急性感染情况。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79岁,平均(56.3±3.8)岁;其中输入悬浮红细胞16例,全血19例,血浆20例,血小板15例;其中产科24例,内科15例,肿瘤科13例,血液科18例;研究组:男患者39例,女患者31例,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0岁,平均(57.5±3.6)岁;其中输入悬浮红细胞18例,全血20例,血浆21例,血小板11例;其中产科25例,内科12例,肿瘤科14例,血液科19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展开比较,组间并未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给予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输血前仅对血清中抗-A与抗-B进行了检验,研究组输血前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了意外抗体检验。具体操作如下:检验样本为静脉血液,抽取的样本量共计3mL,置入EDTA-K2抗凝剂后放入温度为37摄氏度的水中,进行10-15min水浴,然后予以离心处理,按照2500r/min的离心速度进行5min离心,必须确保充分离心,备用。为防止血浆中蛋白凝块感染检验结果准确性,必须保证检验前血清已处于完全析出的状态。通过微柱微胶技术进行意外抗体检验,将300L血清和450L筛查细胞置入试验孔中,充分混合血清和筛查细胞,在37℃的孵育温度中孵育处理,时间控制在20-25min,育后按照1200r/min速度进行10min离心处理。待上述操作全部完成后对红细胞凝集情况进行观察,依据以下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若红细胞在微管中部或顶部滞留,则判定为阳性;若红细胞在微管底部沉积,则判定为阴性。采用谱细胞对意外抗体进行鉴定,鉴定过程中选择盐水法和菠萝酶法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意外抗体阳性率和意外抗体种类进行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的输血反应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分析得到的全部相关数据,意外抗体阳性率、输血反应采用百分率(%)加以表示,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说明两组之间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比较两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

研究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急、慢性失血的主要方法,其亦是唯一的治疗部分血液疾病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输血治疗,可促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在实际的输血治疗过程中,风险性比较大,其中溶血是导致输血患者死亡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研究发现,约15%的输血发生溶血反应的患者中存在意外抗体。所谓意外抗体,主要指的是抗-A、抗-B或抗-AB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抗体,其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筛查不规则抗体主要指的是筛查A、B型号血之外的分型,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意外抗体,那么一旦输血时输入的红细胞抗原和意外抗体处于对应的状态,抗体和抗原之间免疫结合现象就会随之出现,补体和免疫结合的一致影响下,溶血反应就会发生,造成输血治疗失败。意外抗体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蛋白尿、黄疸、贫血等迟发溶血反应。部分意外抗体呈现阳性的患者在经过输血治疗后,还会出现DIC、肾衰竭、少尿、无尿等急性溶血反应情况,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此外,如果对意外抗体了解较少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配血,则必须进行盲配,盲配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延长交叉配血时间,最终错过最佳输血治疗时机。为使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可靠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缩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时间,使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需要对患者的抗体进行筛查,以便尽早确定其是否存在意外抗体,提前选择和准备好意外抗体相溶的血液,降低盲目配血率。意外抗体主要指的是Rh系统抗体、MN系统抗体、P系统抗体等,其中Rh系统抗体最为常见,其主要是在反复输血或妊娠刺激性产生的。对于既往无输血史或无妊娠史的正常者,以往抗体阳性率的概率仅在2.0%左右,而存在输血史或妊娠史的人群中意外抗体阳性率则高达10%。鉴于此,针对存在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时患者,在开展输血治疗前需要对意外抗体进行检验,以使输血安全得到保障。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意外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论呈现一致性。对于意外抗体筛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需要对意外抗体种类进行精确,对特异性抗原进行鉴定后,以特异性抗原为依据对红细胞进行选择,以确保红细胞输入后不会出现相应的抗原体。另外,本次实验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輸血治疗前对意外抗体进行检验和明确,并以意外抗体检测结果为依据进行配血,可使输血反应显著降低,达到安全输血的治疗目的。

综合上述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科有效避免延误临床抢救的情况出现,防止和减少输血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普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