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4-05-16

喻万杰

【摘要】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28例中耳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根据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结果:①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64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 06%,而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64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 88%。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纯音测听0. SkHZ、lkHZ、2kHZ不同频率,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气导听力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患者听力能力明显提升,因此今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要注重盐酸氨溴索药物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英文简称SOM,是一种以中耳积液渗出、听力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此种疾病儿童比较多见,若是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中耳粘连、硬化,对患者日后听力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传统分泌性中耳炎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近些年临床医学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有促进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作用,减少鼓室内积液滞留,为此我院将盐酸氨溴索应用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并对临床治疗效果展开了相关调查,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64人,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7岁~37岁,平均年龄为12土1.5岁,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患者64人,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区间为8岁~38岁,平均年龄在13土1.6岁,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1.2 方法

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1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对患者进行了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常规治疗,通过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促使患者咽鼓管通畅,同时使用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鼻腔收缩剂药物,帮助患者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并在急性期内使用抗生素药物和糖皮激素药物,如口服泼尼松,改善患者鼻腔炎症状态[1]。而对64例观察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我院在此基础上应用了盐酸氨溴索药物治疗,药物使用过程中,让患者取端坐位,头稍前倾,用碘伏对患者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然后使用5ml带有鼓膜穿刺针头的注射器,在患者的鼓膜后下象限穿刺,并向鼓室内注入15ml的盐酸氨溴索,患者注药后让患者平卧休息30min。此种治疗方式,每周进行一次,并以四周为一个治疗疗程,对患者至少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①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②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后纯音测听不同频率平均气导听力提升分贝数(0.5kHZ、lkHZ、2kHZ)。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如表1、表2所示。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英文简称SOM,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疾病,此种疾病儿童比较多见,以中耳积液渗出、听力能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而若是婴儿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则会出现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的病症表现。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和感染,由于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惟一管道,因此多数研究倾向于将咽鼓管功能障碍认定为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由于鼻腔、鼻窦病变,或者病菌感染、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放射性损伤,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致使中耳气体被黏膜吸收、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引发分泌性中耳炎【2】。由于此种疾病患病初期耳痛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导致患者中耳粘连、硬化,这会对患者日后听力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帮助患者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十分重要。

传统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常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中若是不慎将患者鼻涕吹入鼓室,有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危险。而使用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鼻腔收缩剂药物治疗,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因此整个治疗疗程不易超过一周,若是频繁过量使用此种药物,易引发药物性鼻炎,而治疗对象若是中老年患者,还易出现血压升高问题。而抗生素、糖皮激素药物,同样只适合用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同时此种治疗方式会与糖尿病发生禁忌,均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近些年临床医学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治疗药物,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减少鼓室内积液滞留,抑制炎性介质释放,调节分泌物性状,促进纤毛运动恢复,加快粘膜粘液清理,因此从理论分析,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行性药物,为此我院将盐酸氨溴索应用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治疗过程中,我院采用鼓室内注射方式,确保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咽鼓室和乳突气房粘膜,从而帮助患者粘膜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物质活动功能得到更好的释放。为进一步验证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进行了传统常规和盐酸氨溴索两种形式治疗,在治疗三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

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我院在对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对比分析时,将治疗效果进行显效、有效、无效三种划分,其中显效为患者耳闷、耳堵塞症状完全消失,通过纯音听气导能力测试,患者听力提升20dB以上,鼓室导抗图为A型;而有效为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减轻,纯音听气导能力测试,患者听力提升10~2 0dB左右,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者C型;而无效则表示患者听力狀况并无改善。通过上述数据调查可以发现,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64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06%,而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64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纯音测听0.5kHZ、lkHZ、2kHZ不同频率,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气导听力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极大的验证了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可行性。

针对于本次临床资料调查,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意见,笔者认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与盐酸氨溴索更有利于保持患者鼓室、咽鼓管清洁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促使患者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得到了更好的调节,因此患者听力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渗出、听力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若是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日后听力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华蓉.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7, 33 (28):177-178.

[2]熊雪冬,李成红.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 (76):117-1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