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许建民 董晖
【摘要】目的:为了增加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中选取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64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术方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各评估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占据优势,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s角及推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具有明显改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患者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选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在缩短手术用时的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利于患者术后病情康复,而且复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经皮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术;疗效
脊柱椎体骨折在临床十分常见,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由于受生物力学关系的影响,临床上以胸腰段骨折最为常见[1-2]。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治疗措施很多,以往的非手术方法要求患者必须长时间卧床休息或者佩戴支具,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3]。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后路切开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虽然疗效比较确切,但是创伤大、术中失血量多、广泛剥离后易发生肌肉萎缩及纤维,而且在长期随访中发现,患者术后容易出现长期的顽固性腰背部僵硬和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4]。而近年来随着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术中损伤显著减少,愈合速度明显加快,疗效可靠。为了增加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接诊的部分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给予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种方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中选取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64例,入组患者均有明确的影像学资料且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试验组患者中含有男性患者30例和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6±6.5)岁;受伤时间1-8d,平均(4.3±1.5)d;骨折原因:交通车祸伤及摔伤各20例,高空跌落伤8例。对照组患者中含有男性患者44例和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2.4±6.6)岁;受伤时间1-10d,平均(4.4±1.4)d;骨折原因:交通车祸伤30例,摔伤及高空跌落伤各17例。此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且患者及家属表示知情并签订同意书。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患病年龄、男女组成比例、受伤时间、骨折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具体为:术中体位选取俯卧位。常规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全身麻醉,患者体位选取俯卧位并于腰下放置腰桥,而且分别于患者的胸部和髋部位置放置软垫,最大限度减少腹部压力,降低术中失血量。然后从后路正中作一长约11cm左右的切口,以骨折椎体作为中心,应用电刀对椎旁肌肉进行逐步剥离,尽量暴露上下各1个椎体的棘突、椎板、上下关节突和横突,然后从骨折椎体临近的两侧椎弓根各植入2枚螺钉,然后安装按预弯至适宜弧度的金属纵棒,同时依靠内固定的力量把骨折后塌陷的椎体进行复位,将椎弓根钉撑开后用顶丝进行固定,确定牢靠后对创面进行冲洗,然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试验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具体为:同样常规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全身麻醉,体位选择俯卧过伸为,在胸部和髋部位置各放置一软垫,尽量减少腹部压力并让腰背部保持伸展位置,先实施体位复位。借助C型臂X线机的帮助,借助克氏针明确骨折椎体以及相邻两椎体的椎弓根中心点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并用划线笔在皮肤上做好标记。将骨折椎体以及临近两椎体的椎弓根点作为中心点分别作长约2cm左右的纵向刀口,依次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层、椎旁肌,直至充分显现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和横突中点水平线的交汇点处。通过X线机的透视在正位椎弓根的外侧缘插入穿刺针,在侧位置入穿刺针至椎弓根的中轴并使其与终板保持平行,然后慢慢钻入椎弓根,攻丝后将椎弓根螺钉拧入。在骨折椎体的左侧或者右侧椎弓根投影点作一长约1.5cm的手术刀口,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置入伤椎螺钉1枚,然后将骨折椎体的椎弓根螺钉上下进行撬动以恢复椎体原有的高度,将伤椎螺钉取出后应用前端弯曲的撬拨杆对上终板进行波动并使其复位,同时形成植骨空洞。从对侧的两切口间建立肌肉隧道,插入提前预弯的连接棒后将椎体撑开并进行固定。骨折椎弓根通道内放入置入漏斗,选用人工骨进行椎体内植骨,使用植骨棒推入并压实。将植骨漏斗取出然后应用预弯的固定棒插入同侧上下两切口作肌肉隧道,将骨折椎体进行適当撑开后进行固定。最后逐层缝合刀口。
1.3 评价标准
详细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参数(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切口引流量、术后刀口疼痛VAS评分等)并做统计学分析[5]。对比试验组患者手术前后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6]。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占据优势,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具有明显改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患者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胸腰段骨折在我国临床十分常见,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治疗措施很多,以往的非手术方法要求患者必须长时间卧床休息或者佩戴支具,患者很难坚持与接受[7]。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虽然疗效比较确切,但是受创伤大、术中失血量多、需广泛剥离椎旁肌肉组织、牵拉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很容易造成术后椎旁肌肉萎缩纤维化,肌肉力量以及耐力减弱后导致腰背部僵硬和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影响术后疗效[8]。而近年来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得到推广和普及,其术中损伤少,愈合速度快的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倪文飞在其研究中指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相比其更容易引发椎旁肌肉的急性重度损伤,李驰等在其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前后椎旁肌的影响发现,开放手术对椎旁肌的影响远超过经皮手术。为了尽量避免胸腰椎骨折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经皮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其复位效果、固定效果基本相同,但术中失血量、患者住院时间等指标则明显缩短。在进行开放手术植钉过程中需要对椎旁肌以及脊柱附着点的肌肉进行广泛剥离,同时需要大力进行侧向牵拉以充分显现关节突外缘及横突,在方便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同时损伤脊神经后支,这样导致背部肌肉发生失神经营养。经皮手术在进钉的过程中并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而且严重肌纤维方向对椎旁肌进行钝性分离,通过神经根拉钩轻微牵拉即能够清晰显示椎弓根螺钉进针位置,既免除了强力牵拉和大范围剥离椎旁肌,又缩短了透视时间。此次研究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占据优势,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具有明显改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患者后凸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选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方案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在缩短手术用时的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利于患者术后病情康复,而且复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通讯作者:董晖)
参考文献
[1]文天林,孟浩,王飞等.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05):401-407.
[2]田中,邓忠良.经皮穿刺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06):810-812.
[3]李志良,杨操,熊期等.Sextent系统下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08):687-691.
[4]聂锋锋,张英华,黄寿国等.经皮微创椎弓根螺打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094-7099.
[5]吴树华,王树金,王遥伟等.伤稚单侧置打治疗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01):9-11.
[6]李长青,张伟,常献等.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打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J].中国眷柱脊髓杂志,2014,22(05):395-399.
[7]张志成,李放,任大江等.無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打固定的比较研究[J].中国娇形外科杂志,2015,23(12):1063-1067.
[8]吴海红,吴海迪,高芳蝶等.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降钙素原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06):1231-12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