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万秋艳
[摘要]目的:对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临床及预后评估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神经肌电图的临床检查结果及预后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检查后患侧各部位潜伏期及波幅相较于健侧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通过检测特发性面瘫患者神经传导动作电位的潜伏期与波幅,从而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特发性面瘫;预后效果
特发性面瘫是一类常见的面部神经麻痹疾病,在其患者中通常会存在20%的人群留下明显的后遗症。特发性面瘫的患者容易因急性面部瘫痪使得面容出现相应变化,多数患者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因此,在特发性面瘫患者的早期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病情评估,有助于引导根据自身的具体情良好地控制就自身的病情,并尽可能地减少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本文选取6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神经肌电图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9例(65%),女性患者21例(35%),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7.2±4.9)岁,病程1-20d,平均病程(14.2±3.7)d。本组所有患者为单侧特发性面瘫,其中31例(51.67%)为左側面部,29例(48.33%)为右侧面部。所有患者排除中枢神经瘫痪等其他相关症状,全部为外伤原因引起,同时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疾病。
1.2方法
(1)神经电图监测。利用Ⅵ级肌电一诱发电位仪(Medtronic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检查时,需要将检查室的温度控制在20℃至24℃的范围内,从而能够确保控制患者皮肤保持在29℃至31℃之间,同时需要并确定检查室内没有干扰源。患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并平卧在床上。在进行神经电图检测时,将肌电一诱发电位仪的接地电极、记录电极以及刺激电极分别连接在患者的同侧腕部、口轮匝肌、耳前等部位。刺激电极的频率需要调节为1Hz,并在以0mA为基础,逐步地提高电极的刺激强度,当直到动作电位出现最大的波峰时,测量患者健侧与患侧面神经颞支与颧支动作电位的潜伏期与波幅,并以刺激点至记录点的距离与潜伏期的比值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并比对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检测结果。
(2)肌电图监测。在进行EMG检测时,需要在患者的额肌、眼轮匝肌肌腹等部位插入同心圆针,并全面地观察健侧与患侧的插入电位、运动电位以及自发电位的波幅、波形及募集点位等数据。在比对患者健侧与患侧的检测结果。
1.3评价指标
以本实验室检测的正常神经传导速度为(x±2.5s)为参考值,降低幅度小于该值20%及以上为不同程度异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检查后患侧各部位潜伏期及波幅相较于健侧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作为一类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特发性面瘫的发病原因一般是因茎乳孔内的面部神经在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等非特异性反应后,所导致的急性单侧面部肌肉瘫痪Ⅲ,其病因尚无准确的定论。特发性面瘫不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因面部肌肉瘫痪而改变了患者的面容,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次研究结果,患者患侧与健侧的面神经传动运动传导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并与相关研究文献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神经肌电图可客观地针对患者病情提供科学的评价,为后续的治疗、预后等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有效地获得患者的信任,改善医患关系,尽可能地规避遗症的出现。一般情况下,特发性面瘫的治疗重点为急性期这一阶段。而本次研究显示,患者在3个月内仍然保持着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状态。因此,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神经营养剂来加强神经修复,及时地开展相关的康复训练,进而为预后的改善与避免后遗症的出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神经肌电图通过检测特发性面瘫患者神经传导动作电位的潜伏期与波幅,从而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