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钱志斌
【摘 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许多环节: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等。在这些环节中有许多细小的工作不被人重视,但却是幼儿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包括了用餐、盥洗、漱口等。而幼儿班级常规正是这些一日活动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行为规则。但合理的常规并不是束缚幼儿,而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鼓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但教师顾全更多的是全体幼儿,难免有所缺失。因此,我们在这学期采用的策略更多的是在常规中发挥幼儿自我管理的优势,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的管理,建立幼儿的小主人意识。
一、分析案例,问题出现
场景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正在与其他幼儿交流问题,一名幼儿在下面与好朋友说悄悄话突然笑出了声。教师与其他幼儿都停止了声音,看向了他。活动顿时停止。
场景二:一节绘本教学中,教师提出了问题。幼儿举手人数不多,且重复率过高,老是几个“熟面孔。”教师请没有举手的幼儿回答,答案也很完整。教师做了语言鼓励,但是举手的幼儿还是寥寥无几。同时更多幼儿喜欢不举手直接回答,结果教师没有得到满意答案,幼儿也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加浮躁。
场景三:午餐结束,幼儿拿着自己的玩具在教室外面玩。涵涵在玩水晶泥,旁边的小真也想玩,涵涵却不想与他一起,便拿着水晶泥到处躲闪,两人一起跑进了教室,声音将整个教室里还在吃饭的幼儿吸引了过来。
二、同讨问题,初步创想
针对以上场景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与幼儿一起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以下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1.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过于分散。专注的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更多的“贪玩”,喜欢说“悄悄话。
2.班级教室内幼儿追逐打闹、大哄大叫。这样的行为对其他正在专心活动的幼儿有很大干扰。
3.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地回应,不喜欢举手回答。怕回答错而不敢,不愿意举手。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有答案第一反应不是举手,而是将答案脱口而出。
问题总结后,我们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形成有序的生活秩序呢?我们要让秩序的建立成为幼儿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讨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有序的秩序。
首先请幼儿讨论了如下问题:
“你想要什么样的班级环境?”
“你觉得这些出现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地方?”
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并就平时所看所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又向幼儿抛出了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形成和维持良好的班级常规?”幼儿提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不乏罚站、打手心等体罚办法。但这些都触及了教师的底线。之后有小朋友提出是不是设立一个小小监督员?像警察叔叔一样帮助幼儿改正这些坏习惯?又有小朋友提出我们可以针对有正面行为,在班级常规多方面表现良好的幼儿进行奖励。经过投票决定,我们一致决定先采用后几种办法。
三、制定规则,协力解决
(一)物质鼓励法与精神鼓励法
环境是幼儿会说话的老师。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先采用物质鼓励法。即“今天我最棒”主题墙。针对幼儿一周表现进行评价,对幼儿一点一滴的自控、进步实时跟进,鼓励幼儿用自制的大拇指贴画记录。在采用此类方法后,我们发现幼儿有了竞争意识,与自己比较、与同伴比较,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精神鼓励法:在加入“今天我最棒”的主题墙后我们不忘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做及时的积极回应,对幼儿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具体、有内容、形式多样的表扬。同时,在幼儿对比自己以前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我们与幼儿讨论可以采用什么奖励方式,幼儿提出可否第一个进行区域活动或,者申请当教师的小助手,帮教师搬东西(足球、呼啦圈等器械)和送东西。诶,这个办法不错!我们便采用了这种办法鼓励幼儿更加自主。
(二)多元评价方式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为此我们尝试了多种评价方式:
1.教师评价。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环节我们都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幼儿好的表现、闪光点我们进行表扬;对幼儿出现的违反常规的行为批评并进行正确行为的指导。具体实施中我们运用了行为巩固法和任务法。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并巩固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任务法即为幼儿分段提出要求,并及时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同伴互评。幼儿对同伴的评价也是我们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首先我们将幼儿进行了配对,选出了几名轮流担任的小小班级监督员,并对他们进行了分工。并在讨论后为小小监督员进行了重点分工。有负责监督班级教室的安静度和上课举手次数,注意力的;也有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常规生活,如:监督小朋友认真洗手、排队喝水、整理物品等。并且还有专门的小小监督员监督是否有喜欢到处奔跑、吵闹的幼儿并加以提醒。在小小监督员检查结果出来后,我们还为幼儿留出了互评时间,针对幼儿平时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参与到评价环节中。结合八礼四仪中的言谈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后,我们设计了“行走之星”“仪表之星”的蓝框,当幼儿互评后可将评选出的几名表现良好、有所进步的幼儿的照片贴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班级监督员的制度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养成了自觉的生活常规行为,这极大地促进了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幼儿参与到评价和检查中,也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自我评价。在幼儿自评我们与幼儿一起商量后设计了“我会举手发言安静听”“走路说话我最轻”“比比谁最快”的记录表让幼儿自查,如幼儿觉得自身表现尚佳,可在记录表上打钩。一个星期积攒到5个,则可以到教师那儿领取一份小礼物。在每周五的每周评价环节我们将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与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总结自身的不足与亮点并在下周及时改进。而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兒的小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大大加强。
四、立足实践,思考反思
1.有时让幼儿参与班级的管理,也会赢得其他幼儿的接收和认同。但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问题。我们希望能与家长达成共识,多为幼儿提供“当小主人”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提高幼儿为自我和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2.我们也会适当考虑为幼儿调整配对,让幼儿尝试与不同的小伙伴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在实施“小小监督员”制度时,幼儿成了管理生活常规活动的主角,但并不是教师就解脱了,就没有责任了,此时,教师更要担当起关注者、引导者的重任,以旁观者冷静的眼光,细细观察幼儿在其中的行表现,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
3.带班教师一定要达成共识,有效、有序地把一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位;共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班级常规的管理非一日之功,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新的一年即将来到,幼儿也在长高,长大。常规在于养成,只要坚持,细涓流水终将汇流成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
[2]朱慕菊.《幼儿园教育与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