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用心理学知识强化药物咨询效果

时间:2024-05-16

蔡萌

【摘  要】随着我国医药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制药行业的市场异常火爆,各种名称、各种规格的药品相继出现。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通用名、商品名和相关的厂家情况,是对药师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除此之外,搜集和整理临床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诸如过敏、中毒、成瘾、毒副作用等危害,也是药师帮助病人树立用药信心的保障。药师应该利用药物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关注每一个可能影响病人安全感的因素,用专业的知识和恰当的语言,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病人解释用药安全的相关问题,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用药心态。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强化;药物咨询;效果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心理的影响

心身相互关系是医学和哲学中早已开始研究的课题。中外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躯体和情绪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早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家已经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等假设,阐明特殊的心理刺激和情绪,对于特殊的生理功能的影响,这可以称作心身医学最早的理论假设雏形之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在人的生存中是很重要的,对抑制人的心理障碍起主要作用,能调节人的心理平衡。但是事物都有其平衡的規律,在自理这个现象中,也是需要调节它,使它达到适度的平衡。我们生活中所有矛盾都是由人的过度自理心造成的。在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夫妻生活中,我们都是以为自己有理,我们对对方提出指责,或对对方提出的指责进行抗辩,都是在认为自己有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人为了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会用各种所谓理由为自己辩护。

美国的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即使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在自己的恶行中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普通人更有自己的理由。人有自理心是没错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自理心,如何克制自己过度的心理心。尤其是情绪中的自理心是很不可取的。我认为冷处理自己的自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尤其是对情绪爱激动的人来说。中国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总是已所不欲而施于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的自理心在作祟。为什么要冷处理自己的自理心。这是我发现我们都有一个心态变量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自理心经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弱化,甚至会消失。随之对对方的理解会倾向于加强,甚至会完全赞同对方的观点。这也是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的。如果不冷处理自己的自理心。我们继续跟对方对抗,会为自己所有的行动采取各种理由进行辩护,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才不会有罪恶感,才不能造成心理障碍,这是人的一种身理本能的需要。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强化药物咨询效果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

运用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发挥药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暗示”效应,临床研究表明,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心理诱导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例如,黄铮等就一种安慰剂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效应进行了对比,将141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70例患者,由医生负责发药,并被明确告之为特效新药,服后肯定会解除病痛;第二组(71例)患者则由护士发药,只说明是一种试验性新药,药理作用还不清楚。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服用的都是相同的安慰剂,但第1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缓解,而第2组患者中仅25例有效。又如,对国内127位患高血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和溃疡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纯粹的药物心理效应而使疾病自觉症状好转的超过50%,其中高血压患者的改善率达81%。显然,“暗示”效应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与个体易感性与心身疾病药物效果

在相同的社会心理刺激条件下,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得了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少学者作了大量临床与实验室的研究,现有结果有的是矛盾的。一般认为可能与患病前病人的生理特点不同有关。Mirsky何曾在加拿大对伞兵做过一次调查。他根据伞兵的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多少,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伞兵的胃蛋白酶原较高,而另一组则偏低。经过16个星期的紧张军事训练后,通过X线检查,在63例分泌胃蛋白酶原较高的对象中,有9例发现了十二指肠溃疡;而低分泌的一组中,无一例出现胃肠道的损害。他认为高胃蛋白酶原就是消化性溃疡的生理始基(analogue)。只有当这种由遗传因素所带来的素质上的易感性倾向,以及过去经历中所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反应模式,再遇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就有可能在某一器官首先出现病态反应。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效应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运用心理学知识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效应中,外来刺激并非直接导致疾病。其中,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和应付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的应付方式常与对具有威胁的环境的了解或评价有关。正确了解可抵抗因这种不利情境对人引起的紧张。反馈和控制也十分重要。在感受到不利刺激之后,作出积极应付反应,从心理行为上减少乃至消除因不利因素刺激对人造成的危害,以及激励人们改变那些强烈的无法回避的危险性刺激的动机等也与个体的反馈及控制能力有关。这也可以说明,在同样的环境刺激条件下,患病情况可有差异。近来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的程度可减少因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并能增强应付能力。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强化药物咨询效果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主要着重于研究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精神活动与器官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的变化过程。例如:针对药品宣传和广告中的一些虚假内容和误导效应,以及患者渴望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的急切心态,药师则应因势利导,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性质,配合医生的诊断依据,深入浅出地讲述药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帮助病人调整用药心理上的偏差,引导患者走出用药误区;而对于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药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与患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培养患者对药师的信赖感,愿意倾诉自己的感受和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以保证其治疗的连续性。因此,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和不同疾病的患者,药师应灵活运用药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开展不同的心理治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从而为每一个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经济的个体药物治疗方案,达到药学保健的目的。同时比其他任何疾病更需要各种医务人员的密切协作。不过,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药学应包括更多的与精神疾病治疗相关以及与心理、情绪、精神调节有关的药物治疗。因此,药师在药学服务过程中,要留心患者的情绪和感受,观察其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结语

作为特殊的商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都与公众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参与其中的执业药师则直接面向患者,所以疾病本身以及患者各种内在和外在不同因素都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也就是说,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新模式背景下,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充分认识到药学心理学对药物治疗和病人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为日后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和合理的药学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新艳,徐震宇.我院门诊药房药物咨询工作的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01(06).

[2]陈艳红,孙永,江瑞等.水胶体敷料外贴减轻奥沙利铂末梢神经毒性反应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22).

[3]李丹,王树庚,张璐等.硫酸镁与葡萄糖酸钙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疗效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