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黄松 段亚彪 赵瑞起
【关键词】老中医经验;胸椎关节紊乱症;小针刀疗法;手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1
胸椎内外平衡失调可使胸椎小关节后仰或仰旋移位而紊乱,进而导致神经、血管等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亦称“肋椎关节错缝”、“胸椎后关节滑膜嵌顿",是骨伤科常见的损伤疾病,属中医“错骨缝”范畴。由于受损的部位和所波及的组织不同,表现为头颈部的症状和不同程度急慢性助间神经痛、胸腹脏器功能紊乱等脊柱部分相关疾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器官的疾病,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疗效甚微,目前临床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推拿、针灸、椎板注射、针刀、拔罐等方法。赵瑞起老中医从医40余年,是国家首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其采用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病理机制
胸椎关节属微动关节,其活动范围小,相对稳定。当胸椎间盘、胸椎间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棘上韧带)及关节囊等组织退变后,胸段脊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扭转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式史(坐立姿势、行走姿势、睡眠姿势等)、负重过大或不当、用力过猛或者锻炼动作不当、感受寒凉等情况下,发生急慢性损伤[1],其关节突关节、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和椎间软组织发生错位和损伤的机会增加[2-4],继而导致一个或多个胸椎受力不均,使单个或多个椎体发生轻微失稳,造成胸椎小关节错位或半错位,由此出现脊背部肌肉疼痛等临床症状。同时局部肌肉和韧带的痉挛、收缩、僵硬,脊柱受到牵拉或反射性保护导致关节面不对称,关节囊充血水肿,滑膜嵌顿及关节周围的韧带,神经组织损伤刺激而出现的胸肋部疼痛,导致呼吸、活动阻碍,甚至出现胸腔、腹腔脏器的功能性改变[5]。
2 诊断要点 胸椎小关节在结构上与脊神经、交感神经密切相关,因该关节错位程度和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影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赵老师结合自身40余年临床经验,发现本病在诊断上有一定规律可循,故形成如下诊断要点:
2.1 有外伤或长期不良姿势的病史。急性者伤后单侧或双侧背肌疼痛,甚至痛不能眠。慢性者则以胸痛、胸闷、憋气、背部沉重酸病感为主。
2.2 病变局部有压痛、椎旁肌紧张或痉挛的阳性反应点,久病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物。
2.3 在触诊时可见患椎棘突偏歪、隆起或凹陷、棘突韧带有剥离肿胀或肥厚。
2.4 多数患者脊柱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明显,活动时病变局部疼痛,可向前胸放射,双上肢活动同时受限。
2.5 X光胸椎正侧位片可出现小关节排列异常,久病者可见胸椎侧弯。
2.6 排除结核、肿瘤、骨折等疾病。
3 治疗方法
3.1 手法治疗
3.1.1 沿脊柱两侧由上至下做滚揉法2-5分钟,然后用双手大拇指紧挨脊柱连缘做推法3-6遍。
3.1.2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其患侧,双手交叉用两手掌根分别置于患者脊柱两侧,紧靠脊柱边缘,用压法,同时令患者托长音咳嗽,在咳嗽将要终止的瞬间,双手掌根在向相反的方向用力顿挫下按,此时可听到清脆的“咔哒”复位声,如一次效果不明显,可重复一次。
3.1.3 患椎棘突微凸的,双手重叠压在微凸处;患椎下陷的,双手分别按压在患椎相邻的上、下椎棘突处,让患者咳嗽,在咳嗽开始的瞬间自不同的方向做手法复位(凸者下按,下陷者反向推动),听到响声即成功。
3.2 小针刀疗法
3.2.1 治疗部位 在患椎棘突两侧旁开2cm左右,选准压痛点,或有筋结及条索状物之处,选为进针点。
3.2.2 治疗方法 要严密无菌要求,皮肤常规消毒,带手套,铺无菌市。左手拇指、食指固定施术部位。右手持刀在定点处刺入,刀口线与胸椎纵轴平行进行,达到横突平面之后,调转刀锋,约和胸椎纵轴成90度角,做切并疏通、剥离,将横突间肌、横突间小韧带松解。
3.2.3 治疗次数 每周行针刀1次,总次数不超过2次。
4 讨论及体会
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统称胸椎小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多发于第3-7 胸椎,青壮年多见,学龄前儿童偶见,老年人则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机理: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良等原因,破坏了胸段脊柱的内外平衡,导致胸椎小关节的急慢性损伤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渗出、水肿、出血、痉挛,以致钙化。脊神经与交感神经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方面受到周围软组织外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故可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维发性病损的系列症状。
赵老师认为:本病在经络与督脉、膀胱经密切相关,在脏腑则与肝、脾、肾关系密切。风寒湿邪、气血瘀滞和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机。故在督脉和膀胱经路线施以松解类、发散类手法配合针刀治疗,以解表散寒、活血通络,提振阳气。
笔者跟师于赵老师,体会到:本病新傷用手法复位后,立即痊愈,但如果触及痛性筋结和条索状物时,必须配合小针刀疗法,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使用手法时,部位一定要准确, 用力一定要稳,在顿挫时一定要和患者的咳嗽配合好,复位才能一次成功。赵老师以手法和小针刀结合,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又巧妙的解决了筋结和条索状物的处理。本法操作简便,无论是新伤性还是旧伤性胸椎小关节紊乱,均可取得立杆见影的疗效,如有复发,因本法创伤小,可重复运用。
参考文献:
莫洪波,莫云娟.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及X 线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8,29(2):153-155.
杨福庆,王志华.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外伤性胸椎小关节旋转半脱位[J]. 中医正骨,2007,19(3):34.
李玉海,高山山,张明生.坐位膝顶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 80 例[J]. 按摩与导引,2004,20(3):43.
王强,曾庆云,王国才.手法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9):708.
邵宣,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331-3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