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单孔法腹腔镜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6

罗文 王琴

【摘 要】目的:分析观察单孔法腹腔镜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共收集80例腹股沟疝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传统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组,于单孔法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手术各指标均优于传统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传统组为17.5%,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单孔法腹腔镜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价值高,可推广。

【关键词】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05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101-01

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俗称“疝气”,指腹腔内脏器,经由腹股沟区的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临床上,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1]。近些年,大量数据表明,腹股沟疝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诊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小儿腹股沟疝,多为腹股沟斜疝,多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此,本文以80例患儿为对象,经实践探讨,旨在观察分析单孔法腹腔镜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共收集80例腹股沟疝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1)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2)年龄≤15岁,性别不限。(3)符合疝囊高位结扎术适应症。(4)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儿家长不愿参与研究。(2)年龄>15岁。(3)疝囊高危结扎术禁忌症。(4)身体状态差,无法耐受手术。(5)合并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疾病。传统组,36例男,4例女,最小1岁,最大13岁,平均(6.8±1.07)岁,35例单侧,5例双侧。治疗组,34例男,6例女,1-15岁,平均(6.9±1.34)岁,37例单侧,3例双侧。比较临床资料,治疗组与传统组在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布等方面虽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可对比观察研究。

1.2 方法 手术材料:手术材料:5mm腹腔镜;1个5mmTrocar;1-2根7号丝线;1根活动拉钩(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手术操作:(1)传统组: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如下:全麻处理后,取头低脚高位,倾斜15°,适当倾斜健侧。于髂前上棘,做一2-3cm左右的斜切口,与腹股沟管平行。随后,将腹壁组织逐层切开,直至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切开提睾肌与精索内筋膜,经由精索前内侧,游离疝囊,予以高位结扎,并缝合。(2)治疗组:于单孔法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如下:全麻处理后,取头低脚高位,倾斜15°,适当倾斜健侧。控制气腹压力为8-10mmHg,在脐部,做一5mm弧形切口,配合主刀与助手,将脐部两侧皮肤捏住,插入气腹针,气腹压力达到8mmHg时,将5mmTrocar置入其中,探查腹腔与对侧内环口,查看内环口缺损情况,准确定位精索血管与输精管。在此基础上,于内环口体表投影位置,用9号注射器针头刺入达腹膜,用活动拉钩带7号线进针,直至腹膜,沿着内环口内侧腹膜外间隙,潜行,在此过程中,与输精管、精索血管避开,(如遇到不易分离,可通过活动拉钩孔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精索血管被越过后,约半圈,穿透腹膜,进入腹腔,释放7号线头,退出活动拉钩。顺着原针孔,再次刺入活动拉钩,直至腹膜层,潜行于内环口外侧腹膜外间隙,直至腹膜戳孔位置,进腹,将线头钩住,带出体表,并将疝囊内气体排空,在体外,打结。基于此,查看腹膜外是否出血,观察内环口闭合状况,腹腔内气体排空,结扎线圈慢慢收紧,并将腹腔镜器械拆除,用可吸收线,缝合气孔切口。值得注意的是,腹股沟切孔,无需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2组患儿手术情况,主要涉及3个指标,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切口大小。同时,统计2组患儿并发症情况,如阴囊肿胀、尿潴留、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2)检查,(x±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评价手术情况,数据显示,治療组各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统计并发症,治疗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数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腹壁肌肉强度下降、腹内压力升高是导致疾病的关键病因。其中,直疝与斜疝是腹股沟疝的2种类型。(1)腹股沟斜疝:常见于儿童与青壮年,经由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至阴囊,疝块多呈椭圆或梨形,上部为蒂柄状,容易发生嵌顿。(2)腹股沟直疝: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经由直疝三角突出,不会进入至阴囊,疝块呈半球形,基底宽,较少出现嵌顿现象[2]。对于小儿腹股沟疝,临床诊断时,需注意与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睾丸肿瘤等疾病鉴别开。

近些年,大量文献显示,小儿腹股沟疝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健康发育成长,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临床上,对于腹股沟疝,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主要有中医中药、疝带、疝托等,适用于<2岁婴儿、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者[3]。手术治疗,主要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 。

现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其中,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经典手术形式,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该术式操作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恢复慢,预后效果不佳,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4]。如今,在医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腹腔镜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治疗方案。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疝囊寻找困难,增加手术时间,造成腹股沟区过度分离,损伤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单孔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基于腹腔镜直视条件下,清晰显露疝内环口的位置,准确分析输精管走行,避免损伤输精管,且在手术操作熟練程度提高的前提下,手术时间会更短[5]。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一般情况下,手术切口长1-3cm左右,创伤大,预后差,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腹腔镜下,行高位结扎术,无需游离疝囊,腹股沟管生理解剖结构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损害膀胱、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等[6]。本研究中,传统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组,单孔法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切口大小分别为(30.7±11.05)min、(2.0±0.53)d、(1.1±0.31)cm,显著优于传统组的(38.4±14.92)min、(2.7±0.96)d及(2.1±0.59)cm(P<0.05),且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5% vs 17.5%,P=0.005)。

腹股沟疝多发生于婴儿期,因此,该时期,需留意孩子腹股沟部或阴囊,查看有无肿胀,是否可见肿块,若出现疑问,及时咨询医师。虽然,腹股沟疝多见于男孩,但女孩也可能发病,需引起重视。另外,日常生活中,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燥时,可采取一定措施,辅助通便,尽量避免用力大便。

综上,小儿腹股沟疝,单孔法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不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而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瑞斌,李艳茹,吴攀,等. 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 26(10):1230-1236.

[2] 蒋亚琦,王小明,胡明华. 一针法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3, 34(12):2248-2249.

[3] 李红樱,郭伟. 无瘢痕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注水分离腹膜与输精管、精索血管的术中配合[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6):575-576.

[4] 江华宇,李炳根,莫宇轩,等. 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应用体会[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6, 16(3):286-288.

[5] 惠远见,周勤慧,狄茂军,等.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17):1353-1354.

[6] 朱利民,黄河,王艳杰,等.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5,44(8):1037-103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