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效果对比

时间:2024-05-16

周恩瑜

【摘 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椎结核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前入路固定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入路固定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cobb角与B组相比,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椎结核患者采用两种入路方式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不同入路;脊椎结核;固定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结核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并停留在血管丰富的骨送质,或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进而引发骨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的发病率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6.4%,根据椎体的始发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本次研究分析不同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详细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椎结核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在21~64岁,平均(46.5±2.3)岁,病程3~47个月,平均(11.2±2.3)个月;B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在22~63岁,平均(45.9±2.7)岁,病程2~45个月,平均(10.9±2.5)个月。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辅助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均符合《脊柱结核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包括腰椎43例,胸椎1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应用抗结核药物规范治疗时间>4周,肺结核或肺外处于静止或相对稳定,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A组患者采用前入路固定治疗,全麻后取侧卧位,腰椎病变经身切口腹膜外进入,胸椎病变经胸切口进入,将病灶显露,清除死骨、脓液、结核肉芽等坏死组织。充分减压并常规注入抗结核药物,在此基础上使用自体骨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完成固定后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伤口。

B组患者采用后入路固定治疗,全麻后取俯卧位,经C型臂X光机定位病灶,充分显露病灶,处理病灶方法同A组,取髂骨或修剪的肋骨,植入椎体间骨槽中,行内固定术固定。

1.3 判定标准 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c2检验计数资料“[n(%)]”。

2 结果

治疗前,A组患者的cobb角为(39.6±3.4)°,B组为(38.8±6.1),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的cobb角为(24.3±5.1)°,B组为(19.8±4.1),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3.1±0.3)d、(575.4±10.2)ml、(11.2±2.1)d,B组分别为(2.8±0.4)d、(621.4±20.2)ml、(11.0±2.2)d。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脊椎结核是在骨关節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儿童好人青年,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患处出现钝痛,在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减轻。脊椎结核病程缓慢,不易被诊治,因此脊椎结核的致残率较高。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以清除病灶的死骨、脓液、坏死组织为原则,并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脊神经的压迫,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1]。

脊椎结核的病灶清除术治疗主要是将脓液、死骨、结核性肉芽组织和干酪样坏死物质彻底清除,并在局部放置抗结核药物。前路病灶清除能够充分暴露病灶,但是对于多节病变的患者,过多的暴露,会导致患者创伤较大。后路病灶清除暴露的范围小,但是清除效果不理想。若患者出现脓肿、死骨应以前入路病灶清除术后植骨内固定治疗,而发生侵占为主的病变应以后入路病灶清除术后植骨内固定治疗[2]。内固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病变节段在术后能够有足够的稳定性,为脊柱融合和结核病灶的静止提供一个良好的力学环境,具有维持矫正后凸畸形的效果,对于减少减少结核的复发率,以及提高病变节段的融合率也具有明显的帮助[3]。本次进行手术的两组患者,A组患者的cobb角与B组相比,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两种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后入路能更好的矫正脊柱后凸。

参考文献

邢文华, 霍洪军, 肖宇龙,等.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胸腰段脊柱结核:后凸Cobb角及脊柱稳定性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13):2034-2039.

黄晓魏, 颜志坚, 麦伟,等. 不同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9):20-21.

徐士安, 于文源, 刘鹏,等. 不同手术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6):1049-1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