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张相梅
【摘 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妊娠合并梅毒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选取82例于我院就诊后转移外院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为来我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妊娠期产妇采取普鲁卡因青霉素臀肌注射,新生儿采取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结果:各个时间段内,新生儿RPR滴度≥1:8的回访例数与RPR滴度<1:8回访例数相比,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原地区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应尽早采取干预办法,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RPR滴度值,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妊娠合并梅毒;母婴传播;疾病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感染梅毒的女性群体在近些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导致了妊娠期梅毒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妊娠合并梅毒人群的扩大,使得人们增加了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本文通过选取在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间于我院就诊后转移外院治疗的8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探究,分析高原地区妊娠合并梅毒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以下为主要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就诊后转移外院治疗的82例妊娠合并梅毒产妇进行研究,且均为游牧民。所有产妇以及新生儿均经梅毒血清学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片试验(RPR)、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后均显示为阳性,并且经临床检验确诊后对产妇采取干预方法。将这82例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为来我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观察组:年龄范围在21~43岁,年龄均值为(36.34±5.56)岁;6例文盲,61例小学文化,12例初中,3高中以上文化。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0~43岁,年龄均值为(35.21±5.17)岁;5例文盲,60例小学文化,11例初中,4高中以上文化。比较两组资料,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干预方法
妊娠期产妇干预方法:产妇怀孕前3个月确诊,并在临产前12周分别进行梅毒治疗。利用80万U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每天对患者进行臀肌注射,持续2周;当患者居住地较远,不便远行时,可对患者进行240万U的苄星青霉素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持续3周。当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时,可服用红霉素,0.5g/次,1天服用4次,持续2周。
新生儿干预方法:利用5万U/kg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肌内注射,持续2周。之后每隔3个月分别对新生儿进行回访检查RPR滴度变化,持续回访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的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回访RPR滴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 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结局
82例妊娠合并梅毒产妇中,共分娩82例新生儿。缺陷儿的发生率为8.54%(7/82),低重量儿的发生率为15.85%(13/82),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4.63%(12/82)。
80例正常产妇中,共分娩80例新生儿。缺陷儿的发生率为1.25%(1/80),低重量儿的发生率为3.75%(3/80),早产儿的发生率为2.50%(2/80)。
对照组的分娩结局要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新生儿回访情况对比
各个时间段内,新生儿RPR滴度≥1:8的回访例数与RPR滴度<1:8回访例数相比,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携带的梅毒螺旋体会经由胎盘向胎儿传播,会导致胎儿死亡、早产、流产或者会使分娩的胎儿携带梅毒[1]。除了通过胎盘感染梅毒外,还会因产道分娩、产后哺乳、日常接触等方式使新生儿间接感染梅毒。处于1~2期的梅毒产妇如未接受任何抗梅毒治疗,那么胎儿受感染的几率就达100%,处于潜伏期的产妇如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那么胎儿受感染的几率达八成,处于晚期的产妇如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那么胎儿受感染的几率达三成左右,性行为不会引发感染,但是会有近1/10的胎儿会感染梅毒[3]。梅毒具有的严重危害不仅会影响产妇,还会影响后代的健康以及生活,并且处于潜伏期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梅毒携带群体中占据了大部分。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观察组82例新生儿中,缺陷儿的发生率为8.54%,低重量儿的发生率为15.85%,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4.63%。对照组80例新生儿中,缺陷儿的发生率为1.25%,低重量儿的发生率为3.75%,早产儿的发生率为2.50%。正常产妇的分娩结局要优于妊娠合并梅毒;各个时间段内,新生儿RPR滴度≥1:8的回访例数与RPR滴度<1:8回访例数相比,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合并梅毒产妇的分娩结局具有很高的新生儿致残率、早产率以及低体重儿,在前期的回访工作中患者的配合度较高,并從RPR滴度值了解到RPR滴度越高说明新生儿的预后愈差,RPR滴度值的高低决定了新生儿的分娩结局。对RPR滴度值高的新生儿应延长治疗时间,并尽早进行治疗干育,以将RPR滴度值降低至1:4。新生儿早期接受干预措施后,RPR滴度值并得到了明显控制。
综上所述,高原地区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应尽早采取干预办法,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RPR滴度值,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周荣.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的干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776-777.
孔金旺,王燕,黄华敏等.规范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51-54.
陈媛媛,张西艺,李维玲等.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果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9):1071-10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