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时间:2024-05-16

陈恒喜 张振辉 柴华 祁丽芬

【摘 要】目的:研究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根据患儿接受治疗的顺序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患儿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和胆红素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2.5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37.5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善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接受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均较好,能够有效减少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但是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持续蓝光照射;间歇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较为常见的病症,此病是由于患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快速有效的对胆红素进行代谢,使患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进而引起患儿的皮肤、巩膜及其他器官出现黄染,病情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胆红素脑病、黄疸,甚至是不可逆的后遗症和死亡,对患兒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危害[1]。现临床上主要采用蓝光照射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本文主要研究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根据患儿接受治疗的顺序将患儿分为2组,每组40例患儿。

实验组患儿中,年龄处于1-28d之间,年龄均值为(14.37±2.64)d;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其中足月患儿22例,早产患儿16例,过期患儿2例。

对照组患儿中,年龄处于2-28d之间,年龄均值为(14.95±2.83)d;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8例;其中足月患儿21例,早产患儿16例,过期患儿3例。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儿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相关治疗和研究,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方法为:给予患儿抗病毒药物或者抗生素药物,提高患儿的抗感染能力;对于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患儿,给予其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若患儿的黄疸较为严重,给予其静脉注射10ml/Kg的血浆或者1g/(Kg.次)的白蛋白;给予患儿口服益生菌、纠正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儿蓝光照射12-18h后,暂停8-12h。

实验组患儿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儿蓝光照射3-6h后,暂停2-4h。

两组患儿均接受为期5d的治疗周期,在治疗期间,观察A患儿黄疸的消退情况,并测量患儿的胆红素。

1.3 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胆红素水平进行观察对比。

1.3.2 评定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总胆红素水平趋于正常;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总胆红素水平没有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数据处理

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胆红素水平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胆红素水平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值小于0.05,则代表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胆红素水平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2.5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37.50%),P<0.05。如表2:

2.3 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对比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善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的新生儿数量逐年上升,但是新生儿的各项机体功能发育尚不完整,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其中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感染的疾病[2]。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患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使新生儿的黏膜、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此病会对患儿的生理造成严重损伤,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若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对患儿的心脏、大脑、神经系统等部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引起胆红素脑病,甚至引起患儿死亡,因此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现临床上主要采用蓝光照射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其作用机制为:胆红素分子对蓝光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特别是对波长为450-460mm之间的光线吸收作用更强,能够促使胆红素的转化[4]。在给予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时,患儿体内没有进行结合的胆红素会由IXaZ型转换为异构体IXaE型,异构体的胆红素具有水溶性的特点,能够经过肝脏随胆汁排除患儿体外[5],部分胆红素会经过肾脏随尿液排除体外,进而明显减少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6]。

蓝光照射治疗分为间歇照射和持续照射,这两种照射方法均对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在给予患儿蓝光照射12h后,患儿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的现象,所以应及时帮助患儿补充维生素B12[7];由于蓝光照射的温度较高,患儿容易出汗,护理人员要帮助患儿擦拭汗水,并给予患儿补充水分[8]。

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2.5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37.5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善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患儿接受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均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李超. 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臨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137-138.

程丽辉. 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4):1903-1905.

李晓军. 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3):64-64.

邹洪波. 多次间歇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8):73-75.

苏祥菊. 间歇性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26):96-97.

江云. 间歇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27):3770-3771.

李登瑞. 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对比[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4):144-145.

郑海燕. 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比较[J]. 医学信息, 2016, 29(19):239-2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