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郑晓红 吕芙蓉
【摘 要】目的:根据后循环缺血(PCI)的各项基本参数变化,对颈脑超声(TCD)在后循环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颈脑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观察组与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颅内动脉血管检测,所需记录的参数有平均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速度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同时观察频谱形态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所检测血管中重度狭窄2条、中度狭窄8条、轻度狭窄28条、管腔闭塞3条;以对照组峰值血流速度作为对照发现血流速度减慢的有98条(33%)、血流速度增快的有62条(20.67%),血流速度异常检出率53.67%,两组检出数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脑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颅内动脉血管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具有方法易行、可重复性高的特点,在临床医疗中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颈脑超声;后循环缺血;评估;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颈脑超声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中的一项重要检测技术,在后循环缺血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的变化,这对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医疗部门应继续重视对颈脑超声的完善,使其能够在临床医疗中发挥更高的价值,这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54.73±2.14岁);女性患者22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49.39±1.56岁),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患者纳入标准。主要临床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47例、肢体麻木无力29例视力模糊减弱26例、构音障碍16例听力下降7例、共济失调6例、一次性意识丧失2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5.23±3.74岁);女性患者25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2.13±2.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患者均处于发病三周以内,并且能够配合进行颈脑超声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均经过全面的检查,并保证没有能够影响血流速度的疾病。
1.2 颈脑超声检查方法 两组被检测者均采用平卧位,医生用超声探头分别检测基底动脉以及双侧椎动脉,选取双侧椎动脉为60~66mm以及基底动脉为80~110mm进行取样,观察并记录血流频谱形态及相关参数,以平均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动脉搏动指数作为研究指标。
1.3 判断指标 重度狭窄:平均血流速度≥100cm·s -1;中度狭窄:平均血流速度≥80cm·s-1;轻度狭窄:平均血流速度≥50cm·s -1。当患者双侧大脑后动脉或双侧椎动脉出现狭窄时,其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段流速增高,狭窄近端流速正常或相对减低,狭窄远端流速减低;当患者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时,其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段流速异常增高,同时狭窄远端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双侧椎动脉动脉搏动制度增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软件对數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共检查血管300条,包括双侧大脑后颈动脉120条、双侧椎动脉120条、基底动脉60条,经颈脑超声检测后发现重度狭窄2条、中度狭窄8条、轻度狭窄28条、管腔闭塞3条;对照组中共检查血管300条,包括双侧大脑后颈动脉120条、双侧椎动脉120条、基底动脉60条,经颈脑超声检测后未发现动脉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以对照组血流速度作为对照,观察组患者可分为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正常以及脑动脉硬化。血流速度减慢:观察组中血管流速减慢的有98条(33%);对照组中血管流速减慢的有40条(13.33%)。对照组血流速度减慢为正常现象,频谱不存在异常;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管流速下降以峰值血流速度为主,有2条血管呈舒张期血流速度减慢十分明显,且呈低血流高阻力频谱。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流速度增快:观察组中血管流速增快的有62条(20.67%);对照组中血管流速增快的有13条(4.33%)。对照组频谱形态不存在异常,且不伴有杂音或涡流;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流频谱紊乱,且伴有粗糙样杂音,同时根据血流速度增高的不同程度,杂音的音调强度也发生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血流正常: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正常的血管有140条(46.67%);对照组血流速度正常的血管有247条(82.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脑动脉硬化:观察组中患者检测出脑动脉硬化性血流频谱的血管有154条(51.33%);对照组中检出脑动脉硬化性血流频谱的血管有12条(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病发年龄一般较大,对于我国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后循环缺血主要是由颅内动脉血管异常所引发的,但患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在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干扰。在以往的检查中要借助传统技术手段,检测效率以及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在对后循环缺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颈脑超声检测。与以往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其有效性与稳定性均有显著提升,这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来说意义重大[2]。目前我国颈脑超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只有使其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才能有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还能有效地保证后循环缺血检测水平,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正确的了解自身颅内动脉血管状况,从而在发现疾病时及时诊治。综上所述颈脑超声技术在后循环缺血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所以在我国未来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还要对其加以重视,使其结合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从而提高颈脑超声在后循环缺血检测中的准确度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修振志.椎动脉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
王渊霞,温艳婷,卢静.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6,3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