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4-05-16

曹金明 蒲阳 李海青 曾朝强

【摘 要】

目的:探究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的35例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灌注参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容量、血流量和表面通透性为正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通过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微血管密度血容量、血流量为正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通过时间和表面通透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可以作为检验肿瘤微血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提高活体肿瘤血管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双源CT灌注成像;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56-01

肺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常用的检查方式就是CT检查。在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CT灌注成像也得到的迅速的发展,能够对肺部肿块的血流灌注信息进行准确的评价,为探究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的35例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取得结果如下并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的35例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35例患者中包含男21例,女14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为(56.82±3.29)岁;肿块直径18-65mm,平均直径为(23.17±2.15)mm;包含鳞癌、腺癌、类癌分别16例、17例、2例。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T扫描检查。使用双源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对患者进行CT平扫,扫描前患者常规进行呼吸训练,平扫完成后注射对比剂,对比剂总剂量为65-75ml,注射完毕3s后对患者进行灌注扫描,具体扫描参数如下:层厚5mm,重建层厚1mm,管电流、电压分别为150mAs、100KV。

1.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将病理组织用石蜡进行包埋后进行切片,并行常规染色,通过标记生物素链亲和素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细胞膜或是细胞浆产生黄色颗粒即为阳性,阳性细胞在75%以上为强阳性,在50%-75%之间为中度阳性,在25%-50%之间为弱阳性,在25%以下则为阴性。通过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对肿瘤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CD34呈现棕黄色或是棕褐色后,在低倍镜下进行血管密度峰值区域的寻找,找到后在高倍镜下对被染色的血管的数量进行统计,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将三次统计的均值作为最后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应用SPSS20.0,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通过t检测,计数应用(%)表示,通过χ2检测,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灌注参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容量、血流量和表面通透性为正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通过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微血管密度血容量、血流量为正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通过时间和表面通透性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肿瘤血管的出现和发展在肿瘤生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对肿瘤血管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就能够对肿瘤的发生、生长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微血管密度是肿瘤血管检测中的重要标志物,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上述两项指标进行测定[2]。但是该检查方式首先需要取得患者病理组织,操作过程较为繁琐且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另外对于活体组织的血管功能情况等不能进行动态的观察,因此在临床实际推广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肿瘤血管的检测需要一种更加方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的检测方式。CT灌注成像则可以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式进行弥补,具有无创、简单且可以对活体肿瘤血管进行动态观察的特点。

为探究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的35例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微血管密度都与血流量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血流量和微血管超微结构异常、血管内皮细胞灌注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CT灌注成像的参数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分析是因为肿瘤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不同导致的,也就是管腔化程度越高的血管其对比剂流动的速度越快,因此血流量的值也较高。在恶性肿瘤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生毛细血管,但这些血管内皮大部分都尚未发育成熟,CT灌注成像只能对发育成熟且功能结构完整的血管进行反映,所以推测CT灌注成像对于肿瘤血管的数量并不能完全、真实的进行反映,至少对那些尚未发育成熟的血管无法进行完全的反映[3]。

综上所述,双源CT灌注成像可以作为检验肿瘤微血管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方式,提高活体肿瘤血管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陆晔,程旭,李蓉,严敏,潘湘涛.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特征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内科,2013,8(06):572-573+582.

[2] 杜煜,时高峰. 肾癌螺旋CT灌注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A]. 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2006:2.

[3] 李光军. 多层螺旋CT肺肿瘤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