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王琪
容人之量是一种美德、一种修为、一种襟怀、一种气度。如春风,能容万物;如泰山,不让土壤;如河海,不择细流;如宰相,肚里行船。懂得宽容的人,人生是高雅的;习惯包容的人,人生是灿烂的。
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
清朝康熙年间,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张文端公,即张英(公元1637—1708年),清代名臣,文学家,桐城人,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却不以权压人,不以势欺人,而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教育人、影响人、感化人,最终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气度恢弘的包容之美和春风大雅的容人之量。他失去的仅是三尺之地,他得到的却是三个世纪的尊敬与感动。
因为宽容,这条古巷,至今仍闪烁着和谐与和睦的动人光辉,因为宽容,这个典故,至今仍镌刻在天地与人间的无形口碑上。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每每走过这条古巷,心灵都会净化一次,灵魂都会升华一回。一个人,拥有了容人之量,就拥有了世界,拥有了时间,拥有了丰盈的人生,拥有了心灵的自由。相反,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就必然会拘于得失,困于毁誉,眼光流于琐碎和浅近,心胸陷入局促和狭隘,人生滞于浅仇和深怨。
记得古代笔记中有一则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的问答,颇为有趣。拾得问:“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辱我、诽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之?”寒山答:“只是忍他、敬他、畏他、避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语虽诙谐,理却深刻。但能霁月清风,真心容人,再深、再厚的误解也会春风化雨,再大、再宽的隔阂也会冰消雪融。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在江湖,要结识形形色色的人,要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然而,一旦拥有了容人之量,就会与人为善、与事相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就会进退泰然、宠辱不惊、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的人生,海阔天空,云淡风轻;宽容的生活,与快乐结伴,和幸福同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