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爱喝“粥”

时间:2024-05-16

文◎赵富

我爱喝“粥”

文◎赵富

近日,胃有些不适,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嘱咐:“除正常吃药外,要时常喝点粥。”

俗语说的好:“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其中的“七分养”,便包含着喝粥这一食补的重要成份。

喝粥习惯,我们先民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谁也比不上中华民族“喝粥”如此普遍。从古到今,从没间断,至到今天,大有“一日三餐离不开粥”的境况,形成一种浓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粥文化.

在过去的年代,“喝粥”曾一度被社会定为一种灾荒的代名词。如在“刮菜带”年代,人们常说:“喝粥都接不上稔,别说吃饭了。”意思是告诉人们,挨饿时期粮食紧缺和饥饿的程度,也是那年头饿和饱的分界线。

在那特殊年月,“喝粥”又曾一度被社会定位为贫苦人身份。富人食山珍海味,穷人吃糠咽菜喝稀粥,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区分和象征。其实,穷人“喝粥”,富人也“喝粥”。穷人的“粥”和富人的“粥”,字虽是相同,但其意义却有着本质区别:穷人喝粥,是为了度命;而富人喝粥,且是为了品味。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很多喝“粥”故事。大文豪范仲淹,在贫困中坚持读书,昼夜不息,困了累了以冷水洗脸,饥了饿了用吃粥度日。有时粥都断稔了,便把一碗粥分成几次吃。成语“断齑画粥”的典故,至今还流传甚广。

在我们中华文化灿烂诗文中,也曾留下过很多文人墨客关于粥的传世佳篇。“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澹泊水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长。”这两首《白粥》诗,是清人赵翼所作,曾记载于《檐曝杂记》。诗作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可谓是历代写粥的姣姣者。

在历史的延革和社会进化中,穷人喝粥、饥荒喝粥已成为过去,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饮食观念的更新,粥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又改变了。即使在远古年代,喝粥就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成为身体健康、长寿养生的一道美食。

据说,宋代大诗人陆游,中年时得过一种病,与我目前的病相同,都是胃病。陆游坚持食粥,从不间断,只一年时间,胃病痊愈。根据食粥的感受,他奋笔疾书,成诗一首,名《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此诗才华横溢、脍炙人口,被后人视为一代大师抒发食粥养生的杰作之一。

喝粥,可以医病,又可以养生,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被收入经典。《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一部中药巨著,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此书的秩列条目中,竟有粥五十种之多;另《老老恒言》是清代养生家曹慈山所著,其中在“粥谱说”章节中,专列粥有二百种之多。在历代医书所载中,我国的粥方已达到世界粥谱之最。

中华粥文化,博大精深。粥,看似稀松平常,而实则不可小觑,它滋养了一个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民族,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书上叫食粥,俗语叫喝粥。不管食粥也好,喝粥也罢,其粥的营养成份不变。粥,是养生健胃、健康长寿的美食;粥,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生命息息相关的营养大餐。

历史发展到今天,家乡的粥文化也愈加厚重。早餐,家里人都喜欢喝粥;在街头小吃,各种粥更是丰富多样。我经常光顾附近的“太太好粥棚”,一数竟有几十种之多。小米粥、大米粥、小馇粥、二米粥、绿豆粥、八宝粥、皮蛋瘦肉粥、菠菜粥等……数不胜数。在粥棚里,粥的种类繁多,喝粥的人比粥名还多。看得出,做粥生意还相当地红火。因为喝粥不再仅仅是为了度日,而是成为人们养生的新话题。

平常日子,我喜欢喝粥;特别近日胃口不适,我更喜欢上喝粥。每日三餐,顿顿有粥。舌尖上的美食,成天与粥为伍。说来也还真管用,一个多月的粥生活,我的胃果真好多了。说句掏心窝子话:我要感谢祖先发明了养胃健胃的粥,更感谢我的亲人们为我熬制可口的粥。

我爱喝粥;粥助我健康!

编辑/王昕

赵富,1953生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有300余篇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华夏散文》《地火》《岁月》《中国散文家》《意文》《当代作家》《北极光》《中国石油报》《今晚报》《新民晚报》《黑龙江日报》等100余家报刊杂志,并有作品分别被收入10余种文集,著有散文集《不灭的心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