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在感情的链条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循环:觉得自己缺爱→看不到伴侶的爱→不断地向伴侶索爱→习惯性忽略伴侶的付出→不满→感到缺爱。
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轮回.周而复始。是我们心念的魔咒.让我们被这个缺爱的链条牢牢束缚捆绑。缺爱.是真的吗?假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爱——这是我们潜意识带来的限制.其核心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有时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爱.或是自己有能力去维持一段爱的关系;有时则是不信任他人付出爱的动机.或是对方能给自己想要的爱。
缺爱?不,我们在拒绝爱。
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很多人穷尽一生就为追求一份真爱,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叫做拒绝爱。
也许你会很疑惑,怎么可能?
你可以对照下文提及的四种表现,欢迎对号入座!
1.倾向注意到负面的细节
难以接受爱的人会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也就是说,他过多关注“不爱我”的表现。比如对方满足了你五次,只有一次没有满足你,但注意力全在没有被满足的那一次上,重新陷入没有被爱的心念里。
我有个朋友小艾,属于特别会“作”的女人。下雨天要老公到单位来接驾;平时如果坐地铁,老公在家,一定要求到地铁口接她;晚上不许老公超过十点回家;出去点菜一定要先考虑她喜欢吃的……诸如此类,种种细节,她老公都尽量满足她。
可是上个礼拜,他们大吵了一架。
因为老公连着加班了好几天,晚上都没有回来吃晚饭,她不乐意了。她觉得那些班不是非加不可,也可以回家加班啊,两个人还可以有个伴。她还怀疑是不是办公室里新来了一个美女,才让老公加班加得乐不思蜀。
两个人一吵,她就满心哀怨,想起这些年来老公对她的种种不好,接着下了一个结论:他不爱我!
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到伴侣表现出的不爱他们的细节,或者注意到伴侣爱的表达中令他们不满意的部分。比如伴侣可能做了十件关心他们的事,但是他们无动于衷,而有一次当他们感觉不舒服,伴侣却没有及时提供支持时,他们会敏锐地注意到这点,并牢牢记在心里。
2.拒绝来自伴侣的好意
当面对伴侣的表扬时,下意识地拒绝——“啊,这没什么的”;忽然拉远与伴侣的心理距离,比如冷淡或僵硬地表达感谢;或是显得很紧张、坐立不安。
当陷入了困境,靠自身一个人很难解决,但是当伴侣试图提供帮助时,又说“我并不需要”。或者在被伴侣帮助后,表现出对伴侣提供的帮助并不满意的样子:“你做得也不怎么样啊。”
感到无法接受来自别人的爱,只要意识到伴侣给予爱,就会感到不自在。——“只要有人对我好,照顾我,我就会不安难受,像欠了人情债。我必须是付出的一方,至少要付出的比较多……”
如果有以上表现,说明你很难接受伴侣的表扬、鼓励和帮助。
3.否认来自伴侣的爱:“我感觉不到”
有些人总是对伴侣的爱意感受不到:是,他是每个月都给我足够的零花钱,他努力工作,没有外遇,但是,他给的爱,不是我想要的呀!或者说,他现在对我好,不就图我年轻貌美啊,等我年老色衰了,怎么办呢?
或者有些富二代对女人的爱没有信心:她对我这么好,不会是另有所图吧?
曲解伴侣的爱意,坚持伴侣另有所图,真让人叹息。
4.斥责伴侣,或故意制造冲突
佳佳的妈妈经常抱怨她的先生,说他能力差,不能赚钱,对自己又不体贴……似乎通过贬低伴侣,她也贬低了来自伴侣的爱,这让她心安理得地不去接受来自伴侣的爱,因为一个不够好的人,Ta给予的爱也是不值得接受的。
另一方面,有时会故意和伴侣吵架、制造冲突。因为通过让伴侣陷入冲突中,就可以避免伴侶有时间/精力去对自己表达爱意。这是有明显的自虐倾向了。
为什么难以接受爱?
自己主动拒绝接受别人的爱,这是我们潜意识的选择。
一旦别人表现出对他们好、爱他们的倾向,他们就会厌恶对方、不由自主地拒绝对方,从而满足了潜意识拒绝被爱的愿望。也有一些人,只会对不会爱自己的人动心,只会感到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有吸引力。不善于接受被爱,可能有以下这些理由:
1.“如果我接受了Ta的爱,Ta就能以此控制我。”
2.“Ta爱的不是真实的我。”
3.“如果我接受了Ta的爱,我就要对Ta负责。”
4. “没有人爱我,这没什么大不了。”
5.“我愿意付出,这样我才有优越感。”
这种对爱的抗拒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损伤。他们的伴侣感到自己被拒绝,或是对他们无法接受爱意感到疑惑又愤怒。
实际上,这种对爱的抗拒,其核心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有时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爱,或是自己有能力去维持一段爱的关系;有时则是不信任他人付出爱的动机,或是对方能给自己想要的爱。
有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表达这种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绝来自伴侣的爱;而有时对爱的抗拒是无意识的,例如有人真的认为从没有人爱过自己,并为此感到悲伤——但其实这不符合事实,Ta受潜意识驱动,主动屏蔽了所有爱自己的人。
来自原生家庭的遭遇
1.高压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的受害者如果你难以接受爱,可能你曾经遭遇过来自伴侣或者父母以爱之名的高压型控制。
2.只接受过父母“有条件的爱”的人有些孩子小时候只接受过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你满足了我的期望或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爱你。”慢慢地,他们感到父母只是爱自己的成就或者优秀的表现,而不是爱他们本身。为了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爱,他们逐渐习惯伪装自己,像戴面具一样,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
3.回避型依恋者(包括疏离型和恐惧型)在依恋类型中,回避程度较高的人——疏离型依恋以及恐惧型依恋——会显得难以接受来自伴侣的爱。
回避型依恋的产生可能是源于小时候照顾者的冷漠。当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紧张时,他们无法得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甚至会得到照顾者不耐烦的训斥。渐渐地,这些孩子学会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
4.低自尊者
低自尊的人倾向于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不值得被爱。他们会拒绝来自伴侣的爱,来避免和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
如何学会接受爱?
1.爱的日记:记录来自对方的爱
当小艾意识是因自己的选择性注意而曲解了先生的爱之后,她偷偷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撰写爱的日记,记录来自对方的爱。
12月10日,她写下这样一篇爱的日记:
感谢老公推掉和同事的聚会,和我一起共进晚餐。
感谢他带回来一束非常漂亮的花,不是任何节日却送花,说是给家增添气氛。
感谢老公给我工作上的支持。
感谢他晚上抱着我睡觉。
感谢他夸我今天的菜烧得好吃。
在记录之前,我们先学着识别伴侣爱的表达,每个人都可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比如有些人倾向于用行动表达,甚于通过语言传达爱意。
小艾的先生明显是个行动派,即使买花,也说不出是因为爱,但小艾的记录,感到了他浓浓的爱意。
2.在其他关系里,重塑对他人的信任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负面的“自动化想法”,久而久之,它形成了你的思维定势。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只是主观想法,并非绝对的事实。
它影响着我们,使得我们不信任伴侣、去回避或拒绝他们的爱。
要改变不信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到底不信任什么,并通过实际中的行为实验,来检验自己的不信任是不是对的。
如果你觉得在亲密关系中做实验风险太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关系中进行实验。
你可以先写下自己信任的朋友。随后写下自己不信任别人的内容,和一件能反驳这个想法的行为。比如,“我不信任别人会喜欢真实的我”,那么对应的行为可以是:“我可以告诉朋友一个秘密”。
记录下你进行实验的对象和实验的结果。通过实验,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原本的想法是错误的,从而让你更敢于信任他人。
3.练习:允许爱进驻
有些人感受到他人的爱意时,身体会瞬间紧绷起来,像在抵御爱的入侵。有时这种不适感太强,驱使人们退避。但实际上我们一部分身体在痛苦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是放松的。只是我们下意识地关注负面的部分,使得它变得太强烈而难以忍受。
当你感到不舒服时,你可以先感受一下,身体内部是什么感觉?是焦虑,紧张?随后深呼吸,告诉自己,负面的感受只是感觉,并不会真的伤害到自己。随后,慢慢地将注意力从身上紧绷的部分,转移到身体上放松的部分,例如,如果你胸口是紧绷的,你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腿、手,是不是放松的?
这个部分练习的是通过改变对身体知觉的体验,改变信念,让自己意识到:“其实我不是完全抗拒爱的,我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爱的。”想象爱像是一团温暖的光芒笼罩在放松的部分上,并从那边流淌进全部的身体里。
伴随着这样一次次的练习,可以让我们全然地放松下来,接受爱的流动。
因为,这个世界真的不是不爱我们,只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让我们敞开心扉去接受那份本来就存在的、流動的、充沛的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