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许振国 河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编者按:说到社交恐惧症,很多人一定会联想到自己,比如在公众场合,尤其是陌生的环境就会觉得局促不安,害怕被别人注意到,工作上不想与陌生人沟通联系等。社交恐惧症是否是一种疾病呢?对身心有哪些影响?该如何治疗呢?本期邀请河南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心灵学创始人、心理学专业副教授许振国来聊一聊社交恐惧症。
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没有办法面对权威,面对权威的时候高度紧张。
自身极其紧张,有一个紧张—焦虑—恐惧的发展路径。
父母教养态度可能极其苛责,因而个人过度理性化,自我设限严重,道德羞耻感特别强烈,而且越关注越会引发紧张状态。
自身敏感而内向的生命状态,可出现各种相关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理性思维——对外控式自我评价的夸大性认知。
情绪状态——紧张—焦虑—恐惧的发展历程。
行为模式——自我展示与取悦他人的应对失措。
社交焦虑症是焦虑症的一种,要解决它,还需要从认识焦虑症开始。焦虑最深层的原因如日常所说的“热锅上的蚂蚁”,找不到生命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出路,生命能量高、心肝火旺。如果向心灵更深处探寻,会发现,它可能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亲的关系密切相关。
父亲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个标杆,如果从心底对父亲是认同的,那么就会将这种认同深化在自己生命的各个方面,同时会因为这样的认同,快速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解决自己的“天命”,也就是来到世间的生命意义。如果不能认同父亲,就会从各方面抗拒,期待自己不同于父亲,要比父亲做得更好、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反向认同”。
这样的潜意识抗拒,让自己在生命早期就出现迷茫,一个人乱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来自父亲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很长时间不能找到生命的方向。因为大量的尝试都花在了“无头苍蝇”式的乱碰乱撞中,不如以父亲作为自己的生命标杆来得简洁、省力。
这些影响在社交焦虑症中会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对权威的恐惧,面对权威人士时焦虑、紧张且无法自制等,实际上就是对父亲的恐惧、紧张或者潜意识对抗所引起的表现。很多人将这种对父亲的潜意识抵抗所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泛化,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就成为了社交焦虑症的核心原因。
这类人往往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人格特征,那就是内向而敏感,道德羞耻感特别强烈。当进入社交场景时,常常出现各种植物性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口干、出汗、心跳加剧、想上厕所等。而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此人脸红、口吃结巴、轻微颤抖。有时候,患者还会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更严重者,患者会进入惊恐发作的状态,呈现出僵直甚至濒死等的症状。
社交焦虑症还与患者的自我评价密切相关。外控式的自我评价导致此类人特别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往往“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在,所有人都会关注自己,而外部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向的和贬低的。这种外控式自我评价,是社交焦虑症形成的基本条件。
这样的外控式自我评价可能来自于生命早期讨好式的应对方式,但是这样的应对方式却没有引起良好的预期回应,因此就造成了这类人思维上不知所措,没有办法处理相关人际交往的各项事宜。一进入社交场景,就开始出现“宕机”现象(计算机术语,指电脑不能正常工作)。这一般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一方面父母会用各种规则去要求孩子,另一方面并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导致孩子小心翼翼,同时又唯唯诺诺,唯恐自己的应对不能使大人满意,思维上慢慢地会格外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没有办法应对公共场合下的各种基本状况。这种状态延续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会出现所谓的社交焦虑症。
我认为,焦虑症是一种能量聚集升高的状态,或者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是阳气过剩、内热丛生的状态。但这些能量聚集起来,却没有宣泄的出口,或者找不到宣泄的方向。所以很明显,要解决社交焦虑症,首先就要先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找到并明确当下的目标。古代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所以,解决焦虑的第一个步骤不是马上去行动,而是先停下来,让自己沉淀一下,整理好思维,梳理出行动的方向,再开始行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焦虑问题。
具体到社交焦虑症的治疗,建议先不要用各种行为主义的疗法(比如暴露疗法或者冲击疗法之类),通过行为的训练慢慢适应各种社交的场景。这样的方法看起来可能暂时会取得一些疗效,但从长期来看,它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紧张、焦虑,因为行为主义的核心就是控制,控制就会引发对抗,只能加重紧张状态,甚至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这都是过度紧张的表现。身体基础紧张值的绝对升高,很可能导致生命整体紧张阈值超限,导致崩溃或者耗竭状态的发生,出现抑郁甚至猝死等。
即便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状态,身体基础紧张值的绝对升高,不断累加之后也容易在其他方面出现更加严重的代偿现象——以自我控制与控制他人替代当下的紧张,这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
因此,我认为治疗时,首先要着眼于患者的心身状态,努力使其回归内在,看清楚自己的生命状态,觉察自己在理性思维、情绪状态、行为模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然后再使用一些有效的心理学方法(比如呼吸冥想、打坐入定等),疏解身心紧张,将身体的高能量状态转变为放松、平和的状态;之后再帮助患者理清自己的问题所在,看到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对待,让其可以接纳自己当下的状况,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认同自己的父母,并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汲取资源和营养,让他们成为自己生命和生活的助力,解决当下的问题。
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触诊时可以感受到其背部解剖部位对应的心区(焦虑)甚至肾区(恐惧)分布着大量的结节,这些都是身体的情绪记忆,即因情绪所导致的气血不通。如果不使用合适的方法(比如按揉、拍击等)来解决这些区域的气血结聚问题,则很难解决患者基础紧张阈值高的问题。
我推荐使用“婴儿式按摩”,解决躯体的紧张。首先是观想,想象给一个两三个月大小的婴儿做按摩时,会用多小的力道、多么慢的速度、多么轻柔的抚触、多么温暖的连接、多么关注的神态、多么温馨的爱意去做。把这样的意象投注在自己的指端,来给自己做按摩,可以体验到“爱是最好的疗愈方式”,这种方法自己就可完成,而且简便廉验。
需要注意的是,需体会“专注、缓慢、轻柔、安定、通透”这五个按揉要点,让自己的身体包括心理真正放松下来。如果不用心,可能就无法练习到这样的手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