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九九插茱萸戴好辟邪翁

时间:2024-05-16

文/何富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 教授姚 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重阳节正是茱萸成熟之时,古人喜欢在当天头插茱萸或身上佩戴茱萸以驱邪,茱萸又有一名曰“辟邪翁”。

茱萸有四种,“辟邪”应是吴茱萸

茱萸能“辟邪”的说法来源于《续齐谐记》一书。传说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仙。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让他通知家人在布袋中装入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以此来躲避灾难。桓景按照费长房所说的办了,全家在九月九日那一天带上茱萸,登山躲避,晚上回家后,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去了,替人挡了灾,因此也有了佩戴茱萸能“辟邪”的说法。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之分。那么,重阳节所插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

食茱萸的枝干分布有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人们不可能把它插在头上或佩戴在身上;草茱萸没有药用功效,与古代插茱萸“辟邪”、防瘟疫的说法不符合;山茱萸虽是传统中药,但没有香味,起不到驱虫的作用。

吴茱萸全株有特殊的香气,古人“辟恶气”所佩戴的植物大多有浓烈的气味,如佩兰、艾叶、菖蒲等;又果实味辛辣,叶味辛、苦,性热,它的“燥烈之香”能够避“邪气”,符合“辟邪翁”的特质。因此,古人佩戴的应该是吴茱萸。

山茱萸、吴茱萸,一收涩一温里

在上述四种茱萸中,山茱萸与吴茱萸是中医里常用的两味中药。两者在功效上有很大区别,山茱萸善于补益收敛,而吴茱萸则常用于温里散寒、降逆止呕。

山茱萸

又名山萸肉、枣皮,属于收涩药,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以及遗精滑精、虚汗不止等病症。它是许多滋补名方的组成药物之一,比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

因其能温补收敛,所以命门火炽、湿热、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山茱萸。

吴茱萸

原名吴萸,因生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而得名。有一年,吴国向楚国进献吴萸,楚王见了大为不悦,将吴国使臣赶了出去。这时,楚国有一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了过去,从吴国使臣那里留下了吴萸,并把它种在了自家院子里。一日,楚王因受寒而旧疾复发,胃痛难忍,诸药无效,朱大夫就用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之后楚王派人向吴国道歉,并在全国推广种植吴萸,还把吴萸改名为吴茱萸,以感念朱大夫的功劳。

吴茱萸属于温里药,可以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疏肝,主要用于厥阴头痛、脘腹冷痛、寒疝所致的腹痛、脾肾虚寒导致的久泻和五更泻、寒湿脚气、呕吐吞酸等,外用还能治疗口舌生疮。但因吴茱萸辛热燥烈,有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盗汗、面部潮红等阴虚火旺表现者忌用。

吴茱萸

上述吴茱萸主治疾病中提到的“厥阴头痛”属于中医头痛分经论治中的一种。根据部位不同,头痛被分成了六类,每一类与循行所过的一条经脉相对应,又有不同的引经药与之对应。

*引经药指的是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往往对这些脏腑经络主病、局部病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