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构想。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渠碧水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取水口出发,一路向北,过黄河,跨华北平原,经石家庄,直入京津。干线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沿线20座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受益。
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4.38亿人。先期实施东、中线一期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通水。
改善的不仅是水
社会效益方面。一是为数以亿计的北方人民带来清洁干净稳定的饮用水源。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规模183亿立方米,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1.1亿人,数百万人将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二是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东线一期工程增加农业供水量13亿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工程双向运行增加排涝面积260多万亩。中线一期工程年均向河南刁河灌区供水6亿立方米,在南方丰水时还可以相机为北方的农业供水。此外,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西线工程实施后还可为当地耕地资源开发提供条件。三是丹江口水库加高带来的防洪效益。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可将汉江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消除下游70余万人的洪水威胁。四是工程建设促进就业。东、中线一期工程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建设者在现场施工,加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就业人口50万—60万。五是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南水北调来之不易,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和加强宣传,促进人们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意识。
经济效益方面。一是直接的供水效益。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后,由于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经测算,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二是建设期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总投资达4000多亿元,投资带动了沿线省市钢筋、水泥、石材等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工程每年对全国经济的拉动贡献0.2%—0.3%。三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通过调水可以让这些地区破除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四是带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工程通水以后将促进受水区建立更加合理的水价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带动受水区发展高效节水行业,限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深入开展水源区和沿线地区治污工作,在丹江口库区和沿线地区已关停并转移了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生态效益方面。一是水资源的增加,可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和对生态用水的挤占。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后,首先,城市超采的36亿立方米地下水将被逐步替代,地下水超采现象将被严格控制。其次,原来被城市挤占的15亿立方米水量将偿还于农业,经过处理达标的废污水53亿立方米将用于城区外的农业和生态。最后,当北方干旱而丹江口水库来水较丰富时,中线工程还可以加大输水量,增加生态用水,回补地下水,进一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二是生态治污带来的环境改善。经过实施一系列治污项目和落实政策措施,目前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山东、江苏两省治污工作至少提前了10年,沿线淮安、徐州、济宁等城市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中线水源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Ⅱ类,水源区植被覆盖率也有所增加。三是在我国新增了两条绿色生态景观带。东、中线一期工程带动了沿线生态带的建设,其中,中线工程沿线可形成一条1400多公里长、几十米宽的生态带。中线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人工大河,这对干旱缺水、有河皆干的北方地区弥足珍贵。四是规划实施的西线工程对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线调水实施以后,可向石羊河流域等生态极度脆弱地区实施生态补水,基本满足下游绿洲生态用水需求,控制地下水超采。利于下游民勤绿洲的恢复和维持,可有效阻止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合拢的趋势,对维持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随着工程沿线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和城镇化速度及规模,以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水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北方地区日益恶化的水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遏制和改善,南水北调供水区将逐渐发展成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区和“美丽中国”示范区。
工程给北京“解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将给北京带来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显著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工程建成通水以后,北京市年均增加12.4亿立方米新水量,初步形成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南水北调来水的多种水源供水保障体系,优化完善了城市供水格局,城市供水保证率由75%提高到95%以上。供水范围约6000平方公里,覆盖90%以上的平原区,北京市除延庆县以外的15个区县均能用上南水北调来水,受益人口近2000万。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在碱性、硬度方面优于北京市地下水,因此,通水之后,在满足水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供水水质,北京市自来水水碱较重的情况也将有所改善。
二是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由于水资源短缺,自1999年以来,北京市已超采地下水约70亿立方米,造成了地面沉降、河道断流、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北京地面沉降超过20厘米以上的地区面积已达到64平方公里,其中最大沉降量达1.3米。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将逐步关闭自备井,应急水源地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地下水超采问题将得到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天然回补和适当的人工回补,将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趋势,改善因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同时,南水北调与北京现有五大水系连通后,可相机向干枯的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的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南水北调千里调水,来之不易,供水成本高于当地,通过经济杠杆作用使市民意识到水作为资源的价值,有利于增强节水意识和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引导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促使水资源向价值高的产业转移,使供求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强化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四是促进城市均衡发展。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侧重考虑城市南部地区发展、首都新机场以及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契机,新建郭公庄、十厂、黄村、通州等大型自来水厂,并实施城区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置换自备井供水,全面改善供水条件,逐步解决上述地区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