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日本顺天堂大学内科准教授汪先恩
学医的人大都知道:心衰、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坏疽、血液透析等器质性疾病会引起身体发凉。对冷感症,西医无法诊断与治疗,而中医则擅长改善这种体质。
冷感症多属于中医阳气亏虚证,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体质,如果持续存在,易诱发或加重关节炎、子宫肌瘤、不孕症、支气管炎、鼻炎、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消瘦或肥胖等。学医的人大都知道:心衰、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坏疽等器质性疾病会引起身体发凉。对于冷感症,西医无法诊断与治疗,而中医则擅长改善这种体质。
37摄氏度的体温是人体的核心温度,手足和皮肤等外壳温度均低于体温。通常,核心温度除发烧或休克外基本不变,外壳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例如,在22摄氏度的环境中脚的正常温度为27摄氏度左右,20摄氏度以下就会有冷感。
内脏功能依赖体温。例如,消化酶的最低适宜温度为37摄氏度,阳气足而加温能力强的人,冬天适当喝冷饮或吃冷食并无不适,而有冷感症的人如果过食冷饮超过温食能力,受凉或因产热不够导致消化道处于低温状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及便溏,这种状况中医叫脾阳虚。
中医认为,阳气亏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人吃得很少或消化吸收不良导致燃料供应不足;有的人吃得不少,吸收也好,但因代谢障碍,燃烧不足也会引起。吸收不好的多消瘦,燃烧不好的多肥胖,这都属脾阳虚,其中激素水平调节障碍而导致产热严重不足的属肾阳虚,严重的血行不畅属心阳虚,这些人都表现为四肢发凉并畏寒怕冷。还有一种因精神紧张导致血管痉挛,继而引起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这种人双脚虽凉但不畏寒,属肝郁气滞。
比较明显的冷感症,宜服温补的中药制剂调整体质,如果症状较轻,自我调养便可得到改善。在日常中要采取适合自己的保养方式,例如:消除精神紧张,尽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因为睡眠状态下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按时进食,多吃温热饮食,避免过食生冷,适当增加肉、蛋、鱼等高热量食物和温性佐料;合理运动以提高身体的产热机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