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周铁钧
1984年,报上发表了我的短文《家账》,写的是自己参加工作后,工资只有36元,每次花销都记账,月底看看用项,警示不乱花钱,勤俭持家。
文章见报,极大鼓舞了我坚持记家账,花出几角几分都详细记录,后来觉得太散乱,零花钱就累计上账,但较大的花销笔笔不落。1985年,账上每月多一项20元支出:买12寸黑白电视机的分期付款。
到了90年代,家家院落都竖起电视天线杆,远远望去,密密麻麻,像枯木林子。但没过几年,天线杆却渐渐减少,原来,随着电视机更新换代,开始使用室内天线或不用天线,电视机档次也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先进:液晶、数字、立体……
这天,与我住同一单元的董三哥来串门,他带来一只熏鸡,几听啤酒,我俩边吃边喝边聊,话题回到了年轻时代,他叹息一声:“那时挣得少,日子虽苦点儿,可物价低,咱哥俩吃花生米、喝小烧,两块钱就够!”
我没和他争辩,拿出家账翻开,指点着对他说:“你看,记得清清楚楚,1983年,猪肉一斤8角3,大米一斤1角7。”我略算了一下:“当时咱们小职员,一个月工资能买猪肉40多斤,能买大米200多斤,现在呢?”董三哥掰着手指头算:“现在我儿子是普通职员,他一个月工资能买猪肉240多斤,大米900多斤。”
我合上账本:“物价涨了,工资涨得更高,老百姓腰包鼓了,日子能不好过吗。”
“嘿嘿,对、对,是这么个理儿。”他笑笑,拿过账本翻看着,突然一拍大腿:“98年6月,5700,买轻骑摩托,记得不?同一天,咱俩一人买一辆,骑着下乡,放哪儿都有老百姓围着看。”那时,街道是自行车的天下,骑摩托出行着实风光。没几年,摩托“落后”了,开始流行节能环保的电动车。今天,汽车满大街,比当年的摩托还多。我的家账每月也多了一笔大支出:2000元汽车贷款,车由孩子开,是我和老伴儿的“专职司机”。1993年起,一项新花销开始上账:旅游。开始几年去市内、省内的景点游览,后来随旅游团远行5日游、10日游……多年来,我和老伴儿走遍了国内知名旅游区,近几年,我们又开始游历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
如今,平民百姓能坐动车、飞机、轮船去饱览大好河山,欣赏异域风情,这在4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采购员”最让人羡慕的,就是能借公出机会天南海北去“旅游”。今年,我和老伴儿计划不旅游了,打算去海南租房子,冬天当“候鸟儿”,住到春暖花开再回来。
翻阅家账,记忆中浮现出甜苦交融的过往时光,每笔花销都让日子攀升一个台阶,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