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闫伟 李晨光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是第二大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率在15%~30%。它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险杀手,发病后死亡率可达50%。是脑血管病中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病种,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来势最凶猛的“杀手”。
脑出血的病因
瑞士的Johan Wepfer(1620~1695)最早在尸检中发现了脑出血,当时认为问题出在血液中的“元气”问题。意大利的Giovanni Morgagni(1682~1771)提出了脑动脉瘤是罪魁祸首。一直到1927年脑血管造影的出现,一举解决了脑出血病因的两百多年的争论,使真正的原因公诸于世。导致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如下:
1.高血压。普遍观点认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首要原因。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
和动脉硬化,这些病变常见于颅底的穿支动脉。虽然增厚的动脉壁可以更好地对抗高血压,但是脆性增加的小动脉变得更容易破裂。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部位也是这些穿支动脉滋养的组织,即基底节。高血压是脑出血的原因还是结果依然争议不断,但大部分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
2.脑血流增加。脑血流的急剧增加,也是脑出血的病因。造成脑血流增加的原因很多: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可以提高脑供血,也同时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脑血管畸形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正常灌注压突破”出现时,顺应性差的血管不能耐受术后恢复正常的灌注压,最终破裂出血;剧烈的体力活动,暴露于寒冷的户外,也会增加脑血流。
3.其他原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肿瘤出血。血管淀粉样变性也常导致老年人脑叶反复出血。凝血功能异常者,如长期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也容易发生脑出血。
本文所讲的脑出血,主要指平常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
脑出血病人有什么表现?
脑出血前,病人常有情绪激动、排便、用力屏气等情况。它出手狠辣,直接攻击颅内小动脉。一般在发病时会突然感到剧烈头痛、恶心、频繁呕吐,也称为“颅高压三联征”,偶见抽搐,严重者很快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
出血常见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叶、桥脑及小脑,不同出血部位表现会有不同。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及壳核,血块损伤或压迫同侧内囊。由于内囊走行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和视辐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灶对侧的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性偏盲。常伴有双眼凝视病灶侧的表现。脑叶出血通常症状较轻,可有头痛、呕吐、畏光、躁动等症状,根据损伤的脑叶,会出现相应的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比如偏瘫、失语等。
桥脑出血常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病人很快昏迷,有的会出现中枢性高热、呼吸困难。典型特征是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
小脑出血的病人,肢体多无瘫痪,但病变侧常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失去协调、步态奇怪。当血肿破入四脑室时,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甚至枕骨大孔疝,导致突然昏迷和死亡。
如何诊断脑出血?
让这位嚣张的冷血“杀手”现身并不难。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头颅CT平扫为首选检查,检查快捷,价格也容易接受。通过CT可以快速而清楚地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灶,这种明显的信号可以轻易地与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相鉴别。通过CT可以计算血块的体积,小脑幕上的血肿体积超过30mL、幕下血肿体积超过10ml时,就要根据病情考虑手术了。
磁共振(MRI)一般不作为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检查费时较长,病情重的时候检查需要监护。在MRI诊断中,脑出血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每段时期血块内的血红蛋白降解情况不同,MRI表现也互不相同,造成诊断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和脑梗死及脑肿瘤鉴别。两周后血肿的信号才趋于稳定。不过特殊的MRI序列,如DWI、 SWI、PWI和MRA,可以提供比CT和MRI平扫更为丰富的信息,特殊情况下酌情采用。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还可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为了明确某些不典型脑出血患者的病因,可以考虑行该检查,比如患者很年轻,既往没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以外等。
脑出血的治疗
要和这位杀手对抗,绝非易事。近年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几乎所有治疗方面都存在争议。
降血压治疗。过去认为降血压有益于病情,因为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造成血压升高,可导致再出血。但另一方面高血压有利于维持有效脑组织灌注压,降低血压会造成脑缺血,加重脑组织的损伤,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一般要求降低约20%的初始血压,建议维持在140/90mmHg,避免矫枉过正。
脱水治疗。 使用甘露醇或呋塞米降低颅内压,而且有助于降低血压。
激素治疗。脑出血患者激素治疗无明显益处,而且感染、消化道出血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通常不作考虑,除非脑水肿严重。
抗癫痫治疗。可降低早期发生抽搐的风险。
改善凝血功能治疗。 一些病人在发病前因病情需要,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脑出血康复后常需要继续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但在脑出血的早期,多需要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并且根据凝血功能和原发病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药物调整患者的凝血功能,目前这类患者的治疗仍面临很大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有哪些选择?
必要时刻需要与这位杀手正面对决。现在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已很平常,效果和安全性也远比过去要好。手术治疗一般选择:75岁以下的病例,血肿在30mL以上,或血肿占位效应较大,中线移位明显,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的患者。
显微镜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精准性和微创性。通过显微镜术野可放大3~5倍,很多术者的体会是,感觉术野的脑组织像连绵的山丘,很多肉眼难以辨别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辨。这样有利于保护正常的神经组织,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切口设计根据出血部位行个体化选择。
显微镜手术视野可分为立体定向引流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
立体定向引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立体定向技术在脑出血治疗中逐渐发展,清除血肿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血肿打碎后吸除,但不能直视下止血,再出血发生率高,减压效果差;二是用纤溶药物溶解血块,逐渐引流排空。纤溶药物包括尿激酶,以及副作用小且效果更佳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清除脑内血腫是近年来兴起的外科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开展的医院还占少数,但正在逐渐普及。该技术符合微创外科理念,手术切口和1元硬币大小相仿,术中视野更优于显微镜,内镜探查无死角,血肿清除率也高于显微镜手术。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脑疝晚期病人不适合行该手术。
对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前、术后的CT进行比较,血肿清除率达95%以上。
其他术式还有小骨窗血肿清除、锥颅血肿引流等,需根据具体病例进行选择。
脑出血的结局
目前与该杀手对决的战绩胜负参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疝,绝大多数集中在出血后1周。总体来说,脑出血发生后30天的死亡率是44%,脑叶出血比基底节、丘脑出血预后好。“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发明卒中一词“Apoplexy”,原意是指上帝之手,可见这位杀手的手段之可怕。战胜脑出血,任重而道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