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 郭清
健康生活方式在行动—减盐、减油、减糖
文/ 郭清
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技能,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明确倡导居民从我做起“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力争实现“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1. 控制盐的摄入量
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2~3岁幼儿摄入量不超过2克,4~6岁幼儿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65岁以上老年人应不超过5克。
2. 正确使用定量盐勺
烹调食品时应少放盐,盐少放5%~10%并不会影响菜的口味,建议使用定量盐勺控制放盐量。
3. 巧用替代方法
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也可用无盐混合调味料,以减少对咸味的关注,例如醋本身可以强化咸味,多放醋就感觉不到咸味太淡,同时糖能掩盖咸味,因此减盐时要注意少糖。
4. 出锅前再放盐
出锅前才放盐是因为盐在食物的表面而没有渗透到食物内部,食用时舌头感受到咸味,减少了淡的感觉。
5. 选择新鲜食物,少吃高盐的包装食品
应选择新鲜的肉类、海鲜和蛋类,不吃或少吃含盐量很高的加工食品、罐头食品,如熟食肉类或午餐肉、香肠、卤蛋、咸蛋、牛肉干、鱼罐头、酱菜、虾米等,这类食品含盐量很高,烹调调味时要慎重,仔细品尝后再决定是否放盐。
6.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
超市购买包装食品时,要阅读营养成分表,尽可能购买钠盐含量较低的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选择标有“低盐”“少盐”或“无盐”的食品。
7. 逐渐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减盐需要一步步来,让味蕾感受和适应不同食物的自然风味,身体对盐的需求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
8. 外出就餐选择低盐菜品
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如有可能,尽量选择低盐菜品,夹菜的时候尽量沥沥汤汁,少吃汤泡饭。
9. 慎用调味品
选择低钠盐、低盐酱油,减少使用味精、鸡精、汤料包、豆瓣酱、香辣酱等高含盐量的调味品,如黄酱中盐高达12%~15%,当使用这些调味品时应限制用量,并且尽可能做到少盐或不放盐。
10. 警惕“藏起来”的盐
除了调味品、腌制品、熟肉外,还有一些方便食品含有很多不可见的盐,例如一些方便食品(如方便面、速冻食品、白面包、早餐麦片、饼干等)和零食(如五香瓜子、话梅、果脯、薯条等),有些食品甚至尝起来根本不觉得咸。
11. 增加钾的摄入量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帮助排钠,钾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酸奶、蛤蜊、比目鱼、橙汁和牛奶等。
1. 油摄入量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2. 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
烹调食物时尽可能不用烹调油或用很少量烹调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拌、急火快炒等,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用量。即使是同一种烹饪方式,采用一些小窍门也可以达到控油的目的。比如炒菜前先把菜用开水焯一下,炒时只放两三毫升的油,等菜下锅后可加点水;如果是炒肉,炒制过程中可以勾芡,这样炒的菜味道不错,而且菜里的油也很少。
3. 使用控油壶,减少油摄入
使用带刻度的油壶或油勺,做到量化用油,控制总量,把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
4. 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性脂肪
吃多种植物油,尽量不用动物性脂肪炒菜做饭。植物油包括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等,由于其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特点也不同。因此,选择烹调油也应遵循多样化的原则,经常更换。
5. 少吃油炸食品
平时应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如炸鸡腿、炸薯条、油条油饼等,在外就餐时,少食用油炸类菜品。
6. 煲汤时要撇油
用肉类食材煲汤时,上面往往会浮有一层油脂,喝汤之前可以把油脂撇出来。
7. 选择含油脂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在超市购买食品时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选择含油脂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少吃含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末的食物,这类食物里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
1. 添加糖的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2. 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果汁饮料、碳酸饮料中含糖多,每100mL含糖饮料中平均含有添加糖7g,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也可以利用一些有甜味的水果如木瓜、芒果、香蕉等与牛奶、无糖酸奶、无糖苏打水等做成健康饮品。
3. 应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频率
为达到相应的口味,一些食品在加工时会添加很多糖,如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果酱等,应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频率。
4. 外出就餐注意减少糖摄入
餐馆里的很多菜品均使用了较多的糖,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拔丝地瓜、甜汤等,因此,外出就餐时,如选择这类菜品应适量。
5. 烹调菜肴时应少放糖
家庭烹饪食材时,采用定量量具,控制每天食用的食糖量,自制果汁、糕点时少放糖,喝茶、喝咖啡不放或者少放糖,逐渐脱离糖的诱惑;尝试用辣椒、大蒜、醋、胡椒和芥末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
6. 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
婴幼儿应以喝白开水为主,如喝果汁应喝鲜榨汁,不要额外添加糖;制作辅食时,也应避免人为添加糖,培养让婴幼儿适应食材的原味,从小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7. 学会阅读包装食品的标签
超市购买食品时要学会看食品标签,配料表上有蔗糖、白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和蜂蜜等就提示添加了糖,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配料表中糖排名越靠后含糖量越低。
郭清
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麻省医药学院名誉博士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荣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健康管理杰出贡献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中国(浙江)全面小康特别贡献人物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