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克服焦虑,生活更美好

时间:2024-05-16

孙永娟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孕期和孕后,有很多人都有焦虑。

约瑟夫·卢斯亚尼有本书《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在作者看来,焦虑不是病,而是一种习惯。

首先,树立信心。其实,生命里,只有自己可依靠。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要么有所改善,要么不了了之——这就是事物的本质。相信自己能治好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信,你才会自发地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冒险,而不是想预先演练生活。只要你这么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焦虑和抑郁来源于你的不自信。

再有,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就算是顽固不化的人,如果蓦然受到触动而改变思维模式的话,也能幡然醒悟。生活本省不会产生焦虑和抑郁,他们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然而,你个人,包括你的想象,以及你所肯定的一切只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不过是反映了你人生体验的一个总和而已。焦虑就是一个坏习惯,需要做的就是改掉这个坏习惯。

作者提出了改变焦虑的七个原则:

原则1:人人都会有不安全感

看到这点,是不是你就会感觉松了一口气。我们都有不安全感。所以焦虑不是病。

原则2: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

人要为自己的思维负责任,改变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态度,特别是改变那些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想法,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

原则3:焦虑和抑郁是试图控制生活的错误尝试

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不重要;因为不论你选择何种方式,都会输。你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条件反射地做出短视的举动而使自己受到蒙蔽。这些都是错误的尝试,这些也只能让你获得短暂的安宁。

原则4:控制不过是幻象,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实上,生活是无法被掌控的。有时候看起来,控制的确能短暂地舒缓压力,蒙蔽自己获得的暂时的安心。但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原则5: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

任何习惯都可以摆脱,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计划、一点耐心和决心而已。

原则6: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

你可以选择继续想象未知的阴暗,你也可以选择积极向上。焦虑是一种选择,健康的思维也是一种选择。

原则7: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者

要克服自己,需要两个必备因素: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激励。态度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模式,激励则将这种“我能”的态度与精力充分融合起来。激励能够使你持续发力而且能走得长远。转变态度,带着积极的肯定对自己 说:“我能击败困难”。

作者建议,把这个七个原则,放在兜兜里,时刻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

作者还提到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就是从内在经转换到外在,也就是要从“自我”中走出来,时不时地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不论当时的想法如何,不要评价或批评,只是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想法。一旦你发现有好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这些想法中时,看看自己是否可以从这些想法中转移开,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某项活动。可以是任何活动:听音乐,观赏花朵,或是绕大拇指。不管你做什么,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如果是洗盘子,就全神贯注在这件事情上。感受滑腻的水,洗盘子时候发出的吱吱声,擦干时毛巾在湿盘子上拖拽的感觉。不要去想自己正在做什么,而是尽力去感受这一切。尽量从自己的思绪中走出来,去关注自己的体验。这个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前奏,可以最终保证你拥有打败破坏性思维的能力。

每一本书,都是好的引导者。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去练习。

书摘

1 .在你的心目中,可能有上千个歪曲的理由来憎恨自己或是自己的生活,但是真相只有一个:你并没有错,从来都没有错过。

2.除非你克服不安全感,改掉负面思考的思维方式,不然你还是非常容易得抑郁症,或是重新再得抑郁症。

3.对于沮丧或焦虑的情绪而言,吃点高热量的食物是最好的,但别吃得太多太快。

4.比如,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出现心理紊乱的,其子女本人焦虑的可能性是平均水平的7倍。这些小孩好像天生对焦虑的抵抗力就比较弱,这使得他们对不安全感和抑郁更敏感。当然这不是说后天因素就不重要。比如,有焦虑症的父母,其焦虑和想掌控的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焦虑的根源。这样的小孩,就算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也会具有某种天生的心理敏感倾向。

5.基因上的倾向性仅意味着某种可能而非必然。

6.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关键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培养自信的态度,觉得自己可以应付生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7 .控制,只是安全的假象。

8.生活中,沒有绝对的安全,所以不要总是想着有这么回事。

9.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才能救你自己。越早意识到和接受这一事实,进步就会越快。

10.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选择的,你必须发挥自己的意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