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父母就是永不止息的学习

时间:2024-05-16

孙永娟

做过父母的人,都会感慨生命的不可思议、不可复制、不可控制。孩子就如成人手里的沙子,越攥越紧,生命的神奇都在指尖流过;轻轻擎在掌心,自然而然,沙子就会传递着手掌的温度,温暖宁静。成人的焦虑、疲惫、担心,都是源于自己的自负与恐惧;因为自负与恐惧而去破坏孩子的本来的节奏,拔苗助长,追求臆想中的所谓成功;孩子则如手中的沙子,溃散,不成自己的样子。所以,人不能生而为人,更不可以成人就是父母,做父母是要不断学习的,也是要不断超越的。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却蕴含着多种能力。学是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是偏重于行动练习的实践领域。真正的学习是要知行合一的。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出现错误的后批评的语气要:坚定而温和。这五个字,看起来容易,听起来容易,但是做到很难。需要家长一遍遍的练习,然后形成习惯。形成习惯还要有两个前提,一是需要父母放弃自负,尊重孩子,才能做到温柔。二是需要父母有成熟的心理,能觉察和控制自己,这样才能做到坚定。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本身的生命状态决定了学习的理论能否落实、能否开花结果。

父母学习的过程就是克服自己的过程。做父母是需要超越的。这个超越就是父母的自我超越。做父母是一门艺术,这是一门爱的艺术。艺术不是完美无瑕的,遗憾才是艺术让人着魔的所在。不必担心失误,只需要你的心是自由的。因为人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是真实的自己,才能如实地表达自己,才能适度地行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外在的成绩,而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必须是要做在精神上能够引领和启蒙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意志、胸怀、品德这些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教育方式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进入到孩子的生命里的。如果父母不超越自己的凡俗,没有灵魂中灵性的引导,那孩子必然是更差父母一等的。

以上的理论,也许,每个父母都懂得。但是现实社会中,诸多因素掣肘,我们都似乎不能“如法修行”。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共赢,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想,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值得一读的,作者以过来人的方式,分享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文字浅显易懂,操作性也极强。在刘称莲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她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书摘:

这两年接触了一些小學生的家长,他们诉苦说孩子写作业很磨蹭,明明很快就能写完的作业,孩子总是要写到将近11 点。仔细分析才发现,许多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写作业很快,有些家长就觉得孩子没有“吃饱”,于是在孩子写完作业后,再给孩子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给他布置的是分外的作业,从心里就不爱做,但是迫于家长的威严,又不得不做,于是便用磨蹭来对付家长。孩子会想:既然很快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还会有新的作业,不如写慢点,把时间拉长,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再给我布置新的作业了。许多孩子写作业磨蹭都源于此。

磨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后患无穷。当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后,作业量会大大增加,此时就算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作业,孩子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内作业。磨蹭使孩子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孩子会更加抵触写作业。相比较,承诺在作业完成后给孩子一些“甜头”,孩子的学习劲头就会加大,也更容易把作业尽快写完。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学习本该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到学校里汲取知识,一方面可以满足好奇心,不断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从学校回来的孩子应该是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因为他每天都在成长。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去读书,孩子应该是渴求和喜悦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从更加高深的知识里获得更多的满足。可我感觉,我们孩子的求学生涯却被痛苦和恐惧充斥着,他们承受了很多,小小年纪就被成绩、分数和师长们过高的期待压迫着,使得原本应该是自觉自愿就去做的轻松事情变成了艰巨的任务,从而需要吃力和枯燥地去完成。

我和先生一直认为孩子应该快乐成长,所以在孩子求学的各个阶段总想不给孩子压力,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孩子还是感受到了压力。大环境不是我们家长能左右的,我们只能努力做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孩子相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找老师沟通是有学问的,而且要讲究技巧。高中三年,女儿从中下游进步到中游,再从中游进步到上游,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每一个阶段,就她的学习情况,我都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而且得益于这些沟通。对于如何去找老师沟通,我这里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单独打电话或者单独找老师面谈。

那次家长会后,我找老师,再也不在家长会前后人多的时候了。一是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当众“赤裸裸”的表述让我有时候脸上挂不住;二是因为人太多,并不能深入就女儿个性化的问题跟老师交换意见。

第二,找老师,一个学期一两次即可。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