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麻树文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译文】因为寒邪风露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久留不去,可以成为泄泻;夏天被暑邪所伤,到秋天容易患疟疾之类的疾病;秋天被湿邪所伤,湿气上逆可以引起咳嗽,延久不愈,可以发展成为瘘厥的病症;冬天受了寒邪,到了春天就会发生温病。四季变化伤人的邪气是能更替伤害五脏的。
本段论述阐明了人体四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既可以感而即发,短时间内出现各种病证,被称为外感疾病,也可以感而不发,病邪由表入里,潜伏于体内,在下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邪”。
【温馨提示】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指导出来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入,逐渐从宏观进入到微观。对许多无症可辨而身体异常的病人,通过细致了解患者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等,运用伏邪理论,对于传统的中医诊断盲区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于临床治疗。其重要意义:一是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既为伏邪,则必然有一定的潜伏期。其隐匿伏在体内难以察觉,往往无证可辨,但邪气潜伏在体内是动态变化的,对人体的影响逐渐扩大,所以根据伏邪偏寒,偏热的性质,发病的时间及传变途径的规律,进行准确的辨证和治疗。二是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针对伏邪隐匿潜伏,缠绵难愈的特点,以及正虚邪伏,表里同病的病因,确立“扶正透邪”的治疗原则,既要透邪外出,还要除邪务尽,勿伤正气。许多疑难疾病用这一理论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荨麻疹、哮喘、肝炎、流感等等,顽症重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季气候的变化可以引起伏邪,但人体正气的内存,强盛是防止伏邪的根本。伏邪是否能够伏藏,正气的作用是关键。所以,我们防病治病,一方面,未病之时,要扶助正气,生活起居顺应四时的变化,避邪外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另一方面,一旦患病,要扶正祛邪,防止邪气内陷,正气充足方可驱邪外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