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麻树文
【原文】《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夏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夏季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一切植物开花结实,由于夏季昼长夜短,人们的起居也要顺应天时的变化,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与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保持同步。不要厌恶天太长,情志应保持愉快,要使心中没有郁怒;使精神的英华适应夏气,色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毛孔开放),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天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使收敛的能力不足,容易发生疟疾、感冒、痢疾等病,种在夏天种下的病根到了冬至这天则容易发生重病。
温馨提示:夏季时令的特点为气候炎热,易感火热之邪;同时夏季暑热湿度较大,且暑多挟湿,容易造成湿邪困脾,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属火,在五行中火对应心,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因天气炎热,易躁扰心神,导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夏季养生原则:1.适应时令:晚睡早起,不要怕热,接受阳光出汗;要保持精神愉快,不要发怒;气机宣泄,散出瘀滞。2.健脾除湿:仲夏之际,暑多挟湿,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会产生腹胀、腹泻;水谷不运则会精气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疲乏力等。这时可使用健脾除湿、芳香化湿、淡渗利尿等方法,在饮食中要多食用山药、莲子、茯苓、薏苡仁、藿香、紫苏、陈皮等食药同用的食品以祛除水湿。3.清热消暑:如温湿度较高,暑热邪盛,致心火上炎,出现心烦口渴,倦怠乏力时,可使用薄荷、金银花、菊花、麦冬、绿豆、赤小豆等来清热祛暑。4.补养肺肾:夏季心火旺盛,因汗出过多、能量消耗较大,容易出现肺气略虚,肾水不足的情况,此时补养肺肾可在饮食用枸杞子、生地黄、百合、桑葚、五味子、乌梅等来收敛肺气,滋补肾阴。5.冬病夏治:“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夏季是自然界与人体的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此时采用益气温阳、散寒通络等方法,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增强机体抗疾病能力,扶正固本,使冬季易发生或易加重的疾病症状减轻或消失,达到预防、减缓冬季旧病复发的效果。对于慢性咳喘病、风湿性疾病等,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有三伏贴、艾灸、刮痧等。
夏季养生要注意“夜卧早起”,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清淡为主;防热防暑,适当运动;情志舒畅,心平气和等几个方面,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合理正确地调理身体养生防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