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花样盛年·幸福维修站】老公要卖了深圳的房子回南京

时间:2024-05-16

Q: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到二线城市?家人的选择是后者,我的选择却是前者。

老公要卖了深圳的房子,回南京生活

老师:

我和老公来深圳已十余年。他是南京人,我是沈阳人,我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在上海、北京漂了几年。我们的房子买得迟,2009年在南山买了一套房,八十来平,小三房,每月还贷一万多。眼下我和老公各在一家企业上班,收入都说得过去,每月还贷已不成问题,就是作息都不稳定——他做的是IT,加班加点是常事,有时一个项目忙起来,每晚不到十一二点不着家;我做的是销售,需要经常出差,往往一月能有半个月不在家里住。

我们的孩子今年13岁,在所公立学校读初一。孩子平时的学习与生活,都是我公婆在照顾。2003年夏天,孩子出生后,他们便相继来了深圳。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当然会有不和谐之处。比如我和婆婆偶尔会产生矛盾,这时她会赌气要回老家去。

从去年底开始,要不要回老家去生活,在我家变得已不再是一句赌气话,而是成了一个可行的选择,前提是卖了我们在深圳的房子。

这个选择的背后站着我公婆,还有我老公。

我公婆的意思是,做人只有一辈子,别让自己活得太委屈。他们觉得我们在深圳的收入只能算“可以”,远算不上“宽裕”,还有我们的工作节奏太紧张,要是回老家南京去,利用他们的人脉找两份轻松稳定的工作,“日子过得不要太惬意”。

更关键的是,我婆婆现在每天有看房产信息的习惯。按照她的说法,“我们家房子现在能卖七百万。七百万呐!拿出一两百万在南京买套房,其余的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每月也有一万多!”

老公倒从不跟我提“利息”,他提得最多的是“生活方式”。他觉得卖了深圳的房子回南京,生活方式就从生存变成了生活。他还有一个顾虑,我公婆的医保在南京,他们年龄大了,以后要是有个三病两痛……他在南京的人脉圈子,也远比在深圳广得多,每次春节回南京,他像鱼儿回了水中。

这个选择的对面,力量悬殊地只站着我一个人。

我的理由主要基于这些方面:朝现在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融入深圳,回南京意味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工作、户口、社保,孩子的学籍等等,都得推翻了重新来一次;朝未来看,在概率上深圳的发展速度必然超过南京,都说“人要高处走”,我们却从深圳回南京,无疑是在退步。还有,哪怕只朝我婆婆关心的房价看,在同等涨势下,在未来深圳的房价涨速应该也要超过南京吧。

我把这些想法多次说给公婆和老公听,奈何公婆怎么也听不进,他们被那个虚拟的“七百万”吸引了,我老公倒能听进去,但这也只让他变得患得患失,一会儿,他信誓旦旦跟我说,“你说得对,我听你的”;一会儿,他又改了主意,尤其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

前段时间,那对白领夫妻卖掉深圳的一套房子,回武汉买了四套房子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时,也在我的朋友圈里引起热议。有朋友说,早在几年前,她身边就有朋友卖了深圳的房子回老家去,现在的日子过得不知有多滋润;也有朋友说,她身边这么干的朋友如今不知有多后悔,因为在深圳工作生活惯了,早不习惯老家那种人际至上的生存环境,还有现在的深圳房价,已比他们当时卖房时多了一个零。

还有朋友说,我和老公的选择,其实代表了我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深圳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回南京意味着更安逸的生活,选择在哪儿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要趋同。

老师,我现在听到“选一线还是回二线”这种话题就会头疼,但是我公婆和老公却在更频繁地向我提这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曹女士

世界花花绿绿,房价起起伏伏,一个女孩子家家,不要那么累,轻盈一点……

大环境再好,不会对所有人是利好

曹女士:

看到你們双方提出的想法,我不由得轮番点头,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没有显见的不当之处,作为一位专栏回信者,这其实是最彷徨的时刻。

这时候我会想起抓阄呀抛硬币呀什么的建议——对了,不是有许多科学家表示上帝也掷骰子吗?他们以此说明,“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是客观物理世界的一个根本方面”。虽然爱因斯坦也反对这个观点,然而在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却值得我们思量呢。

若干年前我读过一本很厚的书,叫《苦境:中国文化怪杰心录》,那么多绝顶聪明的人,遇上不富足、不太平、不公正的时代或境遇,也是不可预测,无可选择,于是他们中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坚持一种活法——“我们也许可以在任何一种偶然的生活境遇之中,开出一种必然的花来。”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了不得的本事,所谓“随遇而安”。佛家更有一种智慧,就是虽然苦海无边,然而某处却有净土,“常乐我净”,也是安然。

浮想联翩,点到为止。

回到你的生活。如果把你的故事接驳到上面的逻辑里,是不是可以这样简单地做一个描述:

“曹女生于沈阳,有才,识文断字,嫁南京某男,辗转沪、京,后居深圳,各种快意,经十余年,起因婆媳生隙,家人决意归宁,于是黯然随返,消沉之至,后转安处,故有咏叹词曲,清雅特立,时人引为佳作……”

我这样描述,是按古人前人的逻辑,用情怀来救现实的意思。

也就是说,现实是条大腿,你或许是条胳膊,拧不过的时候,得抓抓头发来消解。

也就是说,我多多少少在暗示你,要学会梳理现实,甚至准备接受不舒服的现实。

我的理由之一:你可以列出许多理由来做某个决定,然而这些理由不是平等的,而是分轻重缓急的,你得找出最重要的来坚持。而目前来讲,最重要的似乎是家庭的价值观统一(需要各自做出一些让步)。

理由之二,城市大环境再好,并不意味着对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利好。小环境(家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等)的影响显然更为强大。

理由之三,从文中看,你所追求的还是“过得好”,而非与深圳单一对应的特殊目标。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深圳成为……”,那么,参见理由之一,坚持它。

理由之四,依你的实际情况,如果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迁徒自由、思想自由都略备基础,这些自由应当可以使你不再受地理之限,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理由之五,世界花花绿绿,房价起起伏伏,一个女孩子家家,不要那么累,轻盈一点,潇洒一点,不要跟随着他们去想什么涨价啊盈利啊,那可是杀猪于无形的衰老刀啊!

最后我建议,只要你丈夫愿意去面对“工作、户口、社保,孩子的学籍等等,都得推翻了重新来一次”的问题,你就随他们去吧,每年回深圳小住一段时间,挑最好的时段,最美的地方就是了。

以上仅供参考,只担负良心上的责任哈。

你们忠实的朋友:胡剑云

你不应再以在热滚滚的人潮中打拼作为第一要招,而应以顺应人的自然趋势作为更高追求。

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主题

曹女士:

照你的来信计算,你极有可能是70后。辗转在北京、上海工作数年,又到深圳工作十几年,这绝对是70后的经历标配。我想70后关于人生的基本认识应是相似的,你依然沉溺在关于大都市的种种向往、奋斗和挣扎之中。

论理一个人多年辗转三个城市,应该早厌倦了朝九晚五和日夜打拼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年房价涨得比全球气温快多了,我不理解你为何至今恋战不已,还想在深圳这种地方做一个普通人。回了南京你就是一条龙,想干嘛就干嘛——所有的60和70后,都应把大都市的地盘让给90后、00后和10后,他们更需要热乎乎的大城市的战场来打拼。而那些60后和70后,则应退隐到各自的故乡去,择一城终老。

对于你来说,这是一个调整心态和缓下来的人生黄金阶段。你不应该再以还房贷和在热滚滚的创业人潮中打拼作为第一要招,而应以顺应人的自然趋势作为更高的追求。

多拿出一点时间来生活,多跟家人在一块儿待一待,多干点舒心和不累的事情。

我认为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主题,像一首变奏曲一样。有的时候节奏比较快,激昂又充滿激情;有的时候则像慢板,比较和缓与抒情,省心而不费力。

你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想不开是正常的。总还是觉得要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心气儿和晴雯还没咽气之前一样。一旦你咽了口气,一切就会顺溜起来。

人之为自然人,是不存在努力拼搏这件事的,更多的是顺从自然规律,去见完世面了,该去的地方都去过一圈之外,就可以找个地方归隐了。

也许你不叫归隐叫退休,退休听起来很low,我建议以后直接就说腾地儿吧,这样会不会好听一点儿呢?希望你想开一点。

巫昂

你们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留在一线还是回到二线,但其背后却是你们的人生观不同。

当两种人生观遇见两种选择

曹女士:

您与老公还有公公和婆婆,就要不要卖掉深圳的房子回南京生活的问题发生了分歧。确实如您朋友所说,你们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到二线城市的问题,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您和老公的人生观不同。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个移民城市,她活力、开放、包容、拼搏,是创业者和创新者的乐园,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所以,那些事业心强的、胆大自信的、不安于现状的,希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人会喜欢深圳;反之,那些安于现状的,希望通过人脉关系求得一官半职,然后无忧无虑、平淡生活的人会不喜欢深圳。这两种对待深圳的态度,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种选择,是没有对与错的,它们只是投射了在你们夫妻俩的内心之中,到底有着一种怎样的理想生活方式,至于最终是选择留在深圳还是回到南京,还得由你和老公的共同价值观去决定。

具体到我个人而言,我是倾向于你的选择的。想当年我在浙江江山市经委上班,1992年经不起深圳改革开放的诱惑,时年46周岁的我辞去公职,下海来到深圳,当时也没人能理解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当时我经受了不少磨难,但还是值得一搏的,最终我也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您们夫妻俩能结伴来到深圳,当年肯定也是有梦想的,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坚持努力下去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至于你的公公婆婆,他们年纪大了,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关于看病求医的便利性问题,据说国家将要对此进行改革,随子女居住在异地的老人,不久将允许在当地求医。

以上所述,仅供参考。

陈灵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