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廉婷
曹保明说自己就是一个在不停转动的轮子,他怕自己稍微停下来就追不上知情者、传承者老去的速度,听不到他们的诉说;他怕来不及记录传统村落里的文化,它们就已被改变;他怕的太多,所以他从不敢懈怠。
三十多个春节不曾回家,因为在他看来抢救东北文化遗产是他终身不能舍弃的事业,他就是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2016年9月,曹保明入选“中国好人榜”。
守护,让行动化作力量
走进曹老师的工作室,右边沙发上方挂着一幅照片,上面是徐克提的字“曹老师好:东北天地尽在老师笔下,万分可贵。”
2014年的一天,曹保明接到徐克的电话,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想要让曹保明当他们的民俗顾问,曹保明到了北京后就与剧组谈论相关问题共83个。徐克称曹保明是一位与土匪打交道的人,因为他最了解东北这片土地。
“有人问我东北是什么?我回答东北是一块时时在感动着人,而人一旦被它感动又忍不住去感动别人的土地。”曹保明说。
1976年,曹保明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立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他,在九台档案馆发现了一张发黄的纸,模糊的字迹写着:“三江好推翻日本火车”。“三江好是谁?为什么要推翻日本人的火车?”
曹保明一路走访,写出4万字的《三江好传奇》。文章发表后的一天晚上,他家的门被敲响,门口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是三江好的儿子,是曹保明的文章让他父亲得以平反,他是代死去的父亲感谢恩人来了……这件事给曹保明触动极大,他想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不可能只有这一位“三江好”。
多少年来,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三十多个春节没在家过,离开家庭、妻子和子女,到敬老院、大车店、村落……去看望那些村民、孤寡老人、老艺术家,和他们一起过年,为民间艺术家服务,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曹保明带领8个工作组在全省抢救88个传统村落,不顾身体带领志愿者走入传统村落,多次累倒在村落和抢救工程的路上。
为了保住这些村落的文化,他亲自为那些村落的重点传承人送去棉衣、鞋子,并自己出钱资助他们。鹰屯的猎手赵明哲冬天上山,没有皮袄,他用自己的钱给他购买了皮袄和棉鞋,让老人热泪盈眶。目前,吉林省共有6个村落进入国家保护项目。其中,木屋村已进入全国50个最美传统村落名录,村里许多人家挂着曹保明的像,纪念他多年抢救和保护该村文化的历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些传统村落保存下来。
村落守望者,留住那一抹乡愁
2016年正月初五,年还没有过完,曹保明又一头扎进了寒风刺骨的长白山,对我国重头文化“长白山森林文化”进行具体的保护指导。
他指出,社会转型期,文化要先行。作为农耕文化大省,森林文化又是吉林省的另一重要特征和资源性遗产项目。他听说白河林业局贮木场要举办“收斧停锯”仪式,落实国务院关于森林停止采伐,还绿水青山的决定,敏锐地注意到这是工业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型期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时期,文化遗产最易流失,长白山森林文化的流失将是我们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些年,曹保明在抢救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带领志愿者写出了15个村落的文本,几十部关于村落文化的书籍。而关于东北文化的专著,他也写了近百部。
“我放不下乡亲们,放不下村里面的人和事啊,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留住更多的村落文化。”曹老师说,“我觉得留住村落文化就是留住乡愁,乡愁是联想,是怀念,从小母亲就喜欢给我讲故事,讲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扩大并融入到村落生活里去,听村民们讲,现在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儿子听,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因此乡愁也是一个个故事。我非常喜欢做这件事,因为我也喜欢讲故事和听别人讲故事。”
曹保明出版了《木屋村》《牛心套保村》《鹰屯》等几十部关于村落文化的书,他以自己的行动,把这些传统村落保护下来了,他是真正的村落守望者!
寻访,记录抗战老兵口述史
2015年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4月初,吉林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办公室等机构联合发起了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文化工程,对在册抗战老兵实行全覆盖寻访。曹保明带领63名志愿者,在全省九个地区乡(镇)对两百多名抗战老兵进行了考察、调研、采访。调研期间,只要有一丝线索,曹保明都不辞劳苦前往采访,以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5月1日,他冒着大雨前往老兵张林家时,老人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曹保明含泪记录了老人的口述史……还有老兵王明,接受志愿者们采访10天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工程进行到后期,百分之八十的整理材料反馈回来时,曹保明才发现,原来这些“材料”(口述史)大部分是在老兵口述录音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交上来的,很多内容都一片混乱,在毫无顺序的述说原稿,根本无法阅读。这怎么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组织,重新编辑,重新回炉。曹保明决定亲自动手,决不能放弃这批珍贵的遗产。他立刻带上这些“原始”的各式各样的口述初稿,买了一堆方便面,用麻袋背着,找了一家小旅店,他把手机一关,门一锁,就开始了日夜的奋战……遇到看不懂的口语、地名、番号,他就立刻打开手机直接询问采访者本人。这期间曹保明不断叫来志愿者,把实在“改”不了的稿退给他们,让他们重新去见老兵,去和老兵一一沟通,这种工作量简直无法计算……那些日夜,曹保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一切都是为了老兵口述文化遗产的真实、科学、完整,而又具有文献和档案价值,经过两个星期的日夜奋战,《抗战老兵口述史》终于成稿。全书共记录了121名老兵的口述史,其中老兵陈同安、孙庭江还在2015年9月3日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9·3”胜利阅兵式。
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这项工作共召开了三次中期工程推进会,经过多次审稿、修订,最后完成。全书共上下两卷,上卷为“口述史”,下卷为工程的文件、工作图片和历史图片,共60多万字,1000多张图片。这部记录红色文化记忆的珍贵文本、重要文献,已交由吉林省档案局接收入档。
抢救,挖掘吉林工匠文化
曹保明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油匠、糖匠……等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白山的悠悠历史,科尔沁的精彩述说,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川流不息的故事,哪一处都离不开工匠文化。吉林工匠,是这块土地上的血泪赞歌,是北方民族文化的盛大遗产,是北方土地辉煌历史的凝聚。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大流动,那就是下南洋、赶南海、走西口、闯关東,其中闯关东就生动地体现在工匠文化中。
就这些工匠而言,已经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吉林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方面和人民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方面不可缺少的“字号”,它们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这些“故事”都是吉林历史的缩影。工匠的每一个“点”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个案”,发展成工匠,给人留下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2016年4月,曹保明编著的《吉林工匠》出版,由吉林省文化厅、省图书馆、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读书报告会在吉林省图书馆报告大厅举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