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陶彬+于典
“每一次拜访名人的后人,我都有很深的感触,他们中许多人虽然现在过得简单,甚至可以说默默无闻,但他们骨子中的那份骄傲和自律,以及对先祖的尊敬,都是让我十分敬佩的。”
午后的长春,幽静的茶室,喝着清茶,杨子忱虽已79岁高龄,看上去却格外的精神年轻。当提及他的创作路程时,他将头轻轻埋下,久久没有回音,似有泪花溅出。直到过了多时,他才隐隐地说道:“其实,我是一个从原野里走来的农家子弟,一株由庄稼院长出的乡间禾苗,哪里称得上作家。”
少年时期的杨子忱家境贫寒。或许正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让他成为以后闻名世界的作家。杨子忱的家乡在九台市三台村。儿时他就知道,距离他家20多里的其塔木红旗村里曾经出了两个进士,清同治、光绪年进士,曾任临榆,即山海关所在的榆关,以及庐龙、永年等县知县。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杨子忱就曾去拜访。“到了那里,听了几句就入了迷,以至于那次在人家住了几天。”后来杨子忱将那段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走访中,他得知晚清时期的著名大诗人程多禄也是九台其塔木的人,就这样,一个故事牵着一个故事,偶然间,他在寻访历史名人余后的这条路上迈开了步伐。
一个为文化耕耘了一生的作家
上世纪60年代,在通过后人了解了其塔木红旗村父子进士杨诚一与杨灏生的故事后,他对于寻访历史名人的后人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这个兴趣,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踏寻、证实,杨子忱先后拜访了近30位历史名人的后人。
人的一生到底能做多少事,做多大的事,完全取决于他的毅力是否坚毅和付出的汗水有多少。杨子忱先生几十年笔耕不辍,换来的是出版长篇22部,15部文集,16部诗集,另外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内容涉猎纪实文学、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等各个领域,可以说,任何体裁都有建树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杨子忱先生是其中之一。
一个好的作家,骨子里都藏着故事,这些故事,需要有生活,生活中的艰辛与磨砺,是最好的素材,苦痛会让一个人成熟的速度加快,成熟的尺度加长,吃野菜的日子为杨子忱先生的创作唤醒了诸多灵感,喝米汤的日子为他神来之笔蘸饱了浓墨,对文学的眷恋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不敢有些许的懈怠,一部部作品的陆续出版,为他奠定了跻身文学大家行列的坚实基础。
苦心人天不负,大半生辛勤创作的杨子忱先生凭借高水准的著作,在2011年9月9日,荣获第五届“浩歌杯”全国乡土文学奖;仅仅过了两个月零几天,他又获得吉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吉林省最高奖项——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是一种特别的荣耀。这是对他自1956年2月开始发表作品以来,近60年时光文学创作的真实总结。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只在杨子忱先生的内心里荡起了一丝涟漪,继而复归平静,他从此变得更加低调,他经常说:“一个人,无论你获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要有一点张扬,荣誉代表过去,一旦张扬大劲了,一定会走向失败,春天你播下种子,发了芽,但头顶上那层土不能揭,揭早了,嫩芽就枯萎了。即便勉强活了,出土了,它也长不大,长不壮。”
作品畅销海内外
杨子忱先生始终不忘本,从家乡解放,到走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他一直心存感恩——是新中国的成立,才让他这个农村孩子有了今天的成就。写作是苦差事,每一个字都是沾着汗水写出来的,稿纸上每一个空着的格子,都是他前行的方向标,成功永远给勤奋者留着位置,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直至今日,杨子忱先生都在文学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随身一支笔,有灵感了,掏出来就写,小本子、旧信封、废纸片、旧报纸,都是创作的阵地,车站、码头、马路边、梧桐树下,都是他写作的工作室。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电脑普及,但是杨子忱先生依然坚持用笔写作,家里的一平米小桌,一本稿纸,一支钢笔,是他的全部,他常说:“居方寸之地,才能心静,心静,才能用心去写文章,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字字珠玑,群众喜闻乐见。”
在创作中,杨子忱先生没有遗憾,因为,他从来没有辜负文学;在生活中,杨子忱先生却有遗憾,他说他至今没有出过国,好多人都说自己的作品在美国的旧金山、亚特兰大、纽约、华盛顿,甚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这些国家和地区畅销二十余年,深受读者追捧,他不太相信,总想亲眼到书店去看一看,眼见为实,如果真是那样,才不愧对国家给予自己的诸多荣誉。
吉林的老作家许行去美国亚特兰大看孩子,逛书店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杨子忱先生的一部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摆在书店最明显的位置,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好多美国人和华人在翻阅后购买,许行顾不得昂贵的国际长途话费,激动之余,立刻拨通了杨子忱先生的电话,把他看到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向他表示祝贺。
杨子忱先生有一位多年的友人,现在已经80高龄的马月兰女士旅居美国,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华人居住区湾区,那里有一家名字叫“汉牛”的书店,马月兰女士购买到了杨子忱先生的长篇小说《天下第一辩·三窟哲学家·纪晓岚》的外国版本,并在回国时带给了他。那本书的扉页上,盖有这家书店店章,上面是英汉两种文字,内容是“此书在本店销售有口碑”。
同杨子忱先生住在一栋楼的一位中学校长,两人认识十多年了,他竟不知杨子忱先生是一位著名作家。这位老校长退休后同女儿定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里,他读到了一部长篇小说,看到作者叫杨子忱,他还以为重名了,也没在意,等到看见扉页上的作者简介,还配有杨子忱先生的照片,他心中顿时肃然起敬,才知道与自己十多年交往的楊子忱先生原来是个大作家。他回国后,见到了杨子忱先生,一把拉住他的手,有些嗔怪地数落道:“老伙计,你这个大作家隐藏的可是够深的,一直潜伏在我身边啊,你的书在海外我都看到了,你可真够低调的。”
感性一生的人
“枣红小袄/柳绿头巾/柳篙横波臂展翅/船如春燕水上飞……”2014年春节,一位国外友人给他打来电话拜年,电话中,没有万事如意,新年快乐这样的俗套俚语,那位友人念了一段三十年前杨子忱先生写的一首词《渔家女》,听到这个特别的拜年词,杨子忱先生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几十年来,杨子忱先生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些信,有的是请教写作技巧,有的是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最有趣的是,杨子忱先生丢失的一个随手记录创作灵感的小本本被人寄回来了,杨子忱先生这人心大,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从来不带钱包,计划经济年代,手里也没有几个钱,他就把零钱和粮票随意夹在这个小塑料皮的本子里,后来这个本子丢失了,这个小本本里,有很多随手记录的感想和写作计划,小本子失而复得,杨子忱先生如获至宝,打开,里面的钱没了,粮票却在,在一页纸上,有几句打油诗:“子忱老兄,早已闻名,钱给我用,粮票你用,今后出门,可要慎重。”这件事给了他很大触动,虽然那个人窃走了他的钱,但是,他却把对杨子忱先生来说比钱更重要的东西还了回来,这也是一种相互理解。
也正是基于这些既平凡又充满人间真情的经历,杨子忱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才能有滋有味,酸甜苦辣咸,篇篇不平凡。
杨子忱先生拥有了这么高的成就,按理说,写与不写都无足轻重了。但是,已站在巅峰的他,又在攀登直插苍穹的更高的山峰,近些年来,他又独创了一种崭新的诗体——诗韵,这种诗体,公木老师在《山影集·杨子忱先生诗序》一文中给予这样的评价——“句式短小,跳跃性大,音乐感强,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韵味十足,既清新,又凝炼,即流畅,又生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