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者仁心,镜头背后是无垠的妻爱

时间:2024-05-16

奉贤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中心举行孙宁东《医者仁心》摄影展。观众们纷纷感慨:“很震撼!作品彰显了人心向善的勇气,充满了社会的正能量!”

孙宁东是一名医生,在操着手术刀的同时,还用照相机拍下了手术室内各种难忘的瞬间。10年的积淀,让孙宁东拥有了数以千计的作品,而每幅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妻子的无限呵护与深情。

逃出魔爪,多亏妻子发现端倪

孙宁东1956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1982年从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在解放军458医院外科诊室工作。两年后,他与同院的医生郭徐林结为夫妻。

2008年年初,孙宁东听说有前往南沙群岛的医疗任务,立即请缨。考虑到孙宁东的年龄较大,领导没同意他的申请,可是孙宁东执意前往。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院里安排他进行详细的体检,以确定他的健康状况能否承受艰苦的任务。

孙宁东来到妻子所在的科室,做超声波检测。检查中,郭徐林发现丈夫的肝左叶部有一处极小的、不易察觉的病灶。郭徐林控制着仪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察着。

孙宁东有些不耐烦了,皱着眉头问道:“值得这么仔细吗?”郭徐林将他领到观察屏幕前,指着那一处极小的病灶说道:“它的直径大约在1×1厘米左右,你不能忽视。”

郭徐林的心里焦躁不安,她每天要做数以百计的超声检测,深知能在潜伏期内发现的肝部恶性肿瘤少之又少,大部分病灶被发现时已经超过3公分,患者进入肝癌的中晚期。

当时,458医院里的专家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孙宁东体内结节只有1厘米大小,应该是良性肿瘤;另一部分人认为,短短半年之内便长出了如此清晰的结节,不是一件好事情。最后,郭徐林让孙宁东做了核磁共振,结论是良性的。

郭徐林仍然认为不能存有半分的侥幸,决定让孙宁东马上进行手术。结果,在孙宁东还在开腹的状态时,手术医生告诉郭徐林,这个肿瘤是恶性的。后来,经病理检查,是早期肝癌,由于手术及时,并未发现扩散与转移的迹象。孙宁东庆幸地对郭徐林说:“幸亏你及时发现,不然的话,肝癌发展极快,在一年内会变得无法控制。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10年5月,孙宁东进行复查,结果让他很欣慰:肝癌没有复发,而且由于他的肝脏有强大的再生功能,肝脏已经长到正常的四分之三左右。

有一天,郭徐林拿来一些照片,全是孙宁东做手术那天在手术台拍摄的,每一幅图片都令孙宁东回味无穷。孙宁东产生了一种想法:用相机去记录手术室里的故事,给重生的人们一个生命的启迪。

约法三章,痴迷摄影初心不改

早在武汉大学医学院上学时,孙宁东就热爱摄影,当年,他用相机为同学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黑白合影:公园里、山顶上、显微镜旁,相片里的同学们都是意气风发。

孙宁东笑着对郭徐林道:“我刚参加工作时,科里的一些老大夫都不认可我拿相机摄影的做法,老主任总是板起面孔说,你刀子开好了吗?等老主任退休,我又拿起相机,麻醉科的主任又训我,你想不想进步了,拍这个干啥,有什么意义嘛?”

其实,郭徐林也认为在手术室里拍照片,不值得称道。手术室是个绝对专业的区域,摄影是与治疗毫无关联的闲情逸致。作为一名医生,不需要向外人展示什么,如果将心思放在摄影上,简直是有些“烧包”。

孙宁东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作为一个手术台边的亲历者与参与者,他觉得许多瞬间不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太可惜了,因为战斗在手术台边的医生,其工作强度与艰辛是旁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年轻时,我曾经在一个夜班做了7台手术,包括1台甲状腺切除术、2台胃部修复术,还有4台阑尾炎手术。几个手术患者并排躺在病床上,麻醉师流水作业般地打麻药,我则抓紧时间睡六七分钟,被叫醒之后,赶紧抖擞精神操起手术刀……”

郭徐林对丈夫最终“约法三章”:一是拍摄的范围只能局限在医院里,不能去很远的地方拍摄;二是拍摄不能占用他的休息时间;三是每天的拍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为了给孙宁东补充营养,郭徐林动了不少脑筋。孙宁东喜欢吃较辛辣的食物,而辛辣对于肝部有较强的刺激,郭徐林坚决排除这些食物,甚至一些含脂肪较高的食物也从家里餐桌上撤掉了。每天下班,推开家门,孙宁东总是能闻到氤氲的空气中飘散着各种甜味,那是郭徐林为他熬制的富含营养的药膳,有冬枣莲子粥、枸杞蜜瓜粥、山药粥……

2013年一天晚上,孙宁东坐在沙发上翻阅报纸,一则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手术纠纷,大夫们害怕被患者的家属打击报复,竟然雇保镖保护自己上班。放下报纸,孙宁东一声长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如今势同水火,这多么让人心碎啊。

一位工人因为在高空作业操作时失控,不小心跌落到地面,工友们将其送到医院,他已经奄奄一息了。当班的孙宁东立即进行手术救治,尽管他竭尽所能,但最终也未能挽救这位工人的生命。

病人家属来了,发现死者竟然登記的是工友的名字,原因是工友有医疗保险,而死者没有。那位有医保的工友,因为怕受到牵连,同公司的老板一起逃掉了。

死者家属不干了,质问医院为何不认真核实身份。另外,死者送来时还会说话,一定是医生给治死了。面对各种误解,孙宁东很委屈:“病人送来时颅内出血,脾脏全部破裂,我们急救的医生哪有时间去核实病人的身份?”

虽然事情最后得到澄清,可是孙宁东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亲密。

医者仁心,镜头背后妻爱无垠

2015年2月,孙宁东为一位老人做手术。助手告诉他,在为那位老人进行清洗之际,老人的目光十分有神和专注。助手的话提醒了孙宁东,从那以后,他拍摄了许多与目光有关的作品。

一次,孙宁东拿着刚刚洗好的一张照片,为它取了个名字《护目镜里的血迹与汗水》。郭徐林接过照片一看,被深深地震撼了:照片上的医生,戴着严严实实的手术帽与口罩,黄色的消毒眼镜出现在照片的主要位置,右边的镜片反射着手术台上的血水,而左侧的镜片上,医生满脸的汗水已经流到了镜面上。

原来,手术的对象是一位吸毒者。他在广州的一座立交桥下长期注射毒品,因此,在其大腿的根部形成了鹅蛋状的假性血管瘤。血管瘤严重破裂,路人发现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时,医生并不知道这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只是想着救死扶伤。大家迅速对其进行了止血手术,没有采取过多的防护措施。可是等检测报告出来,参与手术的医生与护士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病人竟然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如果在手術过程中,医生们被划伤导致出血,后果不堪想象。

还有一次,郭徐林看到孙宁东一幅很奇特的作品:整个照片只是一只没有了生机的眼睛,医生的手指轻轻地撩起患者的眼睑,里面的瞳孔已经明显地放大,病人已离开人世。

孙宁东告诉郭徐林:“这个女人怀孕37周了,在丈夫倒车时,她身处车尾的位置,而丈夫踩错了油门,导致车辆撞向她的胸腹。手术室内,孙宁东切开她的腹腔,里面盈满了近4000毫升的血液,子宫也破碎了,大人和胎儿都不幸死亡。她的丈夫跪在地上,用头‘咚咚咚地撞着墙……”

孙宁东叹息说:“这幅图片,要是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同时也慨叹生命的脆弱。”

2016年1月的一天夜里,一位体质虚弱的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时,出现了严重的身体反应,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家属心急如焚,在凌晨两点时拨通了孙宁东的电话:“孙大夫,您能亲自来一下,给我母亲看看吗?”孙宁东二话不说,立即穿衣下床,赶到医院。

后来,当家属想用重金表示感谢时,孙宁东拒绝了:“我也曾经是一名肝癌患者,我现在依然奋战在这里,除了医生的职责,还有一份来自心里的爱……”

孙宁东在拍摄时当然有“先天优势”,但他还是给自己订立了规矩:一是不干扰手术医生的工作;二是不使用闪光灯;三是不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坚决不抓拍面部的表情。除此之外,孙宁东在拍摄时,为自己设置了一段大约两米长的“隔离区”,而且在连拍的情况下使用“静候式”的拍摄手法。

这年5月,孙宁东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作品中有大量医生眼部的特写:浅蓝色的帽子与口罩之间,手术室里的医生们只露出一双眼睛,这些眼睛大多数都戴着近视眼镜。按照传统的审美,人物未必谈得上漂亮,但是在无影灯的照射之下,不管是面容苍老还是年轻英俊,这些全神贯注看着手术区域的眼睛,都是那么让人动容。

孙宁东最为得意的一幅作品叫《又是夜深人静时》,照片反映的是一台做肝部移植手术的场景。当时手术已经在夜里进行了6个小时,孙宁东与两名年轻的大夫已将患者病变的肝脏切了下来,交给另外一组大夫进行新肝移植。两位年轻大夫累瘫了,可是因为手术没有结束,还不能离开手术室。于是,其中一个坐在木板凳上、双手抱着头闭目休息,另外一个则趴在旁边的台子上睡着了。照片中的所有人都无比疲惫,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

接受采访时,孙宁东表示,没有妻子的助力,他根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妻子点点滴滴的爱,成千上万张照片汇集在一起,妻爱化成无垠的海洋……”

编辑 魏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