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杨健
阅读是学习之母。尤其是在视觉文化膨胀,电视机、游戏机、LED广告无孔不入的当下,我们应该更深入、更精细化地关注孩子的阅读,这其中就包括考虑到孩子性别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的问题。
阅读有没有性别特征?这不仅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也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婴幼儿的社会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性别角色确认”。说穿了,就是要让他们从小确认——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似乎比我们更重视这个问题:刚生完孩子,到商店为孩子购买物品,他们会反复向售货员强调:“我生的是个男孩(女孩)!”他们希望售货员提醒他们,别把任何女孩(男孩)的物品放进他的购货车里。
而阅读恰好是强化这种性别角色确认的另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然,我并不是说,某本书是只为男孩准备的,女孩看不得;世界上好像没有这类书,就如同某本书适合2~3岁孩子看、6岁孩子就看不得一样,其实6岁孩子看了仍有收获。
但是如果家长在选择童书时考虑到性别的倾向性,从整体上看,完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儿童社会化进程”必然带来好处。
性别角色知识是孩子对男女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如果成年人在儿童早期就为他们选择出符合他们性别偏好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和人物(书中的人物包括拟人化了的动物,也大多隐含了性别特征)活动会帮助孩子慢慢地去采纳和选择符合自身性别的行为,去认同与书中性别相同的人物心理和需求,这样,男生和女生的行为就变得更有差异性。
3岁的孩子已能分清自己的性别了,这种自发的确认固然是必要的、基本的,但性别角色确认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必须更高层次地理解性别的社会学意义——
第一步,通过阅读,男性的勇敢、坚强、独立、刚毅等品质,女性的敏感、细腻、重感情等特质,会通过人物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给孩子以深刻印象,同时性别认同感也会逐步加深。
第二步,孩子会在悦纳自我、充分发挥各自性别“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异性的优秀品质,从而使自己兼具两性优秀心理特征,实现其在性别角色确认的基础上的健全人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