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仪休相鲁(外7则)

时间:2024-05-16

公仪休相鲁

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他特别喜欢吃鱼,很多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均不接受。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遇事一定不敢再要求他们;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我爱吃鱼,虽说拒绝他们送鱼之后,这些人不一定再来送;但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这样我就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了。”

(《初谭集·廉勤相》)

鲁丹三说中山君

鲁丹多次劝说中山国的国君,而中山君不接受,鲁丹于是分送五十金给中山君左右的人。他再拜见中山君时,还没说话,中山君就赐给他酒食,招待得极为热情。从中山君那出来,鲁丹也不返回住处,就离开了中山国。为他驾车的人问:“一见面,国君就开始欣赏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鲁丹说:“因为别人的话而对我好,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治我罪。”鲁丹还未走出国境,中山国的公子就中伤他说:“鲁丹是为赵国刺探中山国情报的。”中山君于是下令搜捕了他。

(《韩非子》 )

中行文子出亡

春秋时晋国贵族中行文子兵败后逃亡,从一个县城经过。随从说:“这个乡官,是您的老朋友,您为何不在他家里住下,等待后面的车辆呢?”文子说:“过去我曾经爱好音乐,于是这个人送我鸣琴;我爱好佩带,于是这个人就送给我玉环。这是个只会投合我来求取好处,而不会规劝我改过的人啊。我怕他也会用以前对我的方法,出卖我去向别人求取好处。”于是要迅速离开这个县城。果然,那乡官扣留下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而献给了他的新主子。

(《韩非子》)

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也都穿起紫色衣服来了。当时,五件素色衣服的价格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齐桓公对此感到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现在全国老百姓也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而紫色衣服又特别昂贵,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国君想制止这种风气,为什么不试一下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要是这时候正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来拜见您,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吧。”这样一来,当天宫中的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韩非子》)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怕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那门客小步快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说:“这位门客请留下来!”那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那回事,请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同样,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再多要个薛地也不会添彩多少;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战国策》)

范氏父子乐助穷人

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有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那时候,范纯仁年纪还很轻。麦船返回时,暂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纯仁问他为什么停留在此,石曼卿回答逢亲之丧,无力运灵柩回家。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作回乡的费用。范纯仁只身回到家中,因为送掉了一船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旁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你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范纯仁回答说:“我看到石曼卿因为亲人的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灵柩回乡。这时又没有哪个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所以真是求告无门。”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听父亲说出这话,心里一阵轻松,回答范仲淹道:“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忠宣公行状》)

缪彤謝罪敦睦

明朝第十二位状元缪彤从小父母双亡,留下兄弟四人相依为命。缪彤为长兄,对弟弟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手足之情日深。等到各人娶妻后,妯娌之间不和,多次出现纷争言语。一日,又听到两个弟媳因为一点琐事争执不休,缪彤感到羞愧难当,他心想:“全家今天这种不和之相,都是因为自己的错,是自己没做好,才感召家中矛盾重重。”为此,自己打自己说:“缪彤啊缪彤,你天天都说要修身谨行,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以求齐整风俗,匡扶正气。可怎么现在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导正,看来都是妄谈,你辜负了祖宗的谆谆教诲,实是不孝子孙啊!”说罢,缪彤便已失声恸哭。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惭愧地低下了头,都跪下来向他请罪。从此,家人就和睦相处了。

(《后汉书·独行传·缪肜》)

房谋杜断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他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

(《旧唐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