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和普通的父亲一样,当我们和寇振海谈到他的儿子时,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神采飞扬地对儿子的种种趣事滔滔不绝,眼神中流露出的尽是甜蜜、自豪和父亲的慈爱。
然而,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对孩子的培养,他常会冒出几句出人意料的观点来,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教育也可以是这样的呀。文/大 卫摄影/马建平
爱他,亲他,就是不宠他
荧屏上的寇振海,演过各式各样的父亲:有《情深深雨朦朦》中的专横、脾气暴躁的父亲陆振华;也有封建保守,但深深爱着自己家人的父亲,如《京华烟云》中的老爷曾文伯;还有《北方有佳人》中虽然身份低微,但本分善良的父亲殷诚如。现在他又进入了苏州《金玉满堂》剧组,演起了一位因为阴差阳错的机缘巧合,而被自己的亲生女儿因误会而怨恨的悲情父亲了。
他说从1997年开始自己就演爸爸了,而且大多数出演威严封建的大家长,而每次拿到剧本,他就潜心揣摩,力图把不同的父亲演得出彩,不少喜欢他的观众给他送了个“别号”:老爷专业户。
尽管在荧幕上,他是一个保守、传统的父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这个老爸可有点特别。
寇振海是在54岁那年喜得贵子的。因此,爷俩一块儿出去玩的时候,曾惹来旁人试探性的询问。有几次,他牵着儿子的小手去商场,便遇到热情的营业员上前搭讪:“这是你孙子?”“你是他爷爷?”
“这是我孙子他爹。”他坦然而幽默的应答反而使那些冒失的询问者不好意思起来了。
在教育方式,他也显得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他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常会从带孩子的大人身上找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顽皮得很,又不知轻重,要是他哭闹着尝试危险动作,大人这时还顺着他,还不得捅娄子呀?这个爸爸可有点不讲理。
可他说: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感,什么都想尝试,这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不应该去阻止他积极地探索活动,相反应该引导他、帮助他去认识、尝试他感兴趣的东西。
因此,儿子小时候,要是伸手去拿盛满开水的杯子,或是去摸瓷器花瓶,寇振海不会拦着,而是让儿子去烫一下、碰一下,弄疼了,儿子就知道这东西有危险,会伤到人,不愿再碰了。
不过,小孩子没有长记性,有时一转身,又犯同样的错误了。对此,寇振海也有自己的招儿。他和儿子约法三章,要是在同一件事上犯规三次就得打手心,而且说到做到。这时,一脸严肃的他便展开儿子的小手心,扬起手,厉声问道:“还会再犯吗?”如果小家伙不吱声了,瞪着大眼睛,一脸紧张、愧疚地望着他,楚楚可怜的样子把寇振海看得不忍了:“落掌的时候,你会感到他的手缩了一下。这是真怕了,长记性了。那就轻轻打一下,以示惩戒吧。”但是,如果孩子此时毫无悔意,落手时,他就不会心软了,他说:“我这个父亲,会爱孩子,和孩子亲,和孩子闹,却不会宠孩子。”
不会宠孩子的父亲总是会为儿子将来的成长考虑很多。寇振海很早就让儿子上早教班了。记得儿子第一次上早教班还是在两三个月,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呢,现在绘画、数学、演讲、舞蹈……这些早教班,孩子不但上得早,而且上得多。
学得太早、太多,孩子会不会接收不了呢?
“你可别小看孩子的吸收能力,他们的学习能力就像是海绵,有时让大人都惊讶不已呢。现在科学也提倡胎教,为什么呀?因为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在听,在感知啊。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他更是如此。而对孩子来说呢,这时候的学习没有指标、也没有压力,是最轻松快乐的。既然在家里是玩,而在早教班里也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相比之下,这样的玩耍不是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吗?”寇振海侃侃而谈,看得出他平时没少在早教上下功夫、做研究。
但是,如果你以为寇振海给儿子上早教班,是为了以后上学考高分,那就错了。寇振海是最反对应试教育的了,他觉得通过机械性地重复去掌握知识,只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不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毫无益处。因此,与知识相比,寇振海更重视的是感受。给孩子报班学习,真正的目的,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感受周围的事物。而这种感受也不是局限于早教班,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对此,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就拿最简单的一个挥手再见的动作来说吧。你每天出门的时候,对孩子挥手说再见,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明白,但是你坚持这么做下去,冷不丁的,有一天,你出门的时候,他也对你挥手道再见了。从学到会再到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能这个动作微小得连你都觉察不到,但是,孩子却在看、在学。这个过程,有的孩子可能半年就完成了,有的需要8个月,甚至1岁。这其中的差别,与大人是否有意识地去教他、引导他很有关联。”
所以,孩子一生下来的时候,寇振海就常常抱着儿子说说话、唠嗑,他相信孩子听得多、接触得多,将来开口肯定不比人家晚。而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就更注意了,用词啦、造句啦,都力求用规范的、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果然,孩子回过头来,应答他的提问时,表达得妥帖自然,甚至有时恰到好处得让他惊讶。
有一次,寇振海在怀柔拍戏,妻子带着两岁半的儿子来探班。闲暇时,由他开车带家人出去转转。逛完一圈,回驻地的时候,开到一个多岔路口前,他忘了该走哪条道了。转了一圈又一圈,可就像进了诸葛亮的八卦村,五六条路似乎哪一条都不对劲。一车人既迷茫又无奈,可看着他着急上火的样子,又都不敢出声。就在这时,儿子在后排拖长了音悠悠道:“迷路了吧?”这句恰当不过的“点评”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
教育是全方面的。学说话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甚至,在旁人看来,有的时候,寇振海的方式显得有些“怪”。儿子一周岁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有一次,爷俩一起看电视,恰巧,那部电视剧的片头曲,一开始就是一声长叫“咿——呀——”,叫声悠长,韵味十足。学过好几年京剧的寇振海灵机一动:这不是传统京剧中的发声吗?这种发声不仅能提高肺活量,让人在唱歌、演讲时气贯丹田,而且大声喊叫是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让孩子在喊叫中感受能量的释放,这样他以后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比别人更放得开,对他的个性开发大有好处。何不借机把这种发声方式教给儿子呢?于是,他先学着样喊了起来。儿子看着好玩,也不由得跟着老爷子喊出了声。你一声,我一声,爷俩越喊越大声,他一边教儿子如何把音拉长,叫得响亮,也一个劲儿地鼓励道:大声点,再大声点……儿子一声高过一声,他会心地笑了。
又如,儿子还小的时候,他会把孩子带到铁栅栏前学攀爬。托着孩子的身子,看着他憋红着小脸,努力地用力往上爬。他说:“这样,孩子既锻炼了臂力、腿力,还壮了胆量。”
还有,他会鼓励孩子参加比赛。他记得儿子三岁半就开始参加比赛了,有一次在一个大剧场里参加朗诵比赛,报幕员介绍完下去了。孩子一个人站在台上,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人,懵了十多秒才缓过劲来,开始表演……说到这儿他笑了: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要得奖,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经历、一种锻炼。经历多了,感受多了,以后他做人处事就会显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就像是一块经过打磨的好玉,它的光泽是从里面透出来的。
知识、个性、胆量……在所有的教育培养中,寇振海最看重的是能力——这是一个父亲从自身50多年的经历出发,对儿子做出的深思熟虑的打算。他说:“能力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有了它,以后遇到什么样的门都能打得开。男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最后拼的就是能力。他的综合能力强了,放在哪儿他都能适应,都能干得出色。”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能力的培养可能隐藏在身边最不起眼的事上,比如说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寇振海有时会把鸭脖子、鸡脖子递给儿子,让他学着啃脖子。要知道,对小孩子来说,把一段鸭脖子啃干净是一门既有趣又颇具难度的任务:不仅需要灵巧的手指、坚固的牙齿、灵活的舌头三者和谐配合,还需要有耐心、用巧劲。这个训练最直接的收益是儿子吃饭不用人操心,啃肉骨头、挑鱼刺都能自己搞定,而更大的收获是孩子从中体会到了做有些事时,得用耐心和细致对待它。开瓶盖、摆弄照相机、播放VCD、骑自行车,这些日常平凡事也都成了这位父亲信手拈来的授课内容。
除了生活自理能力,寇振海还会带着孩子干点传统活儿。在他家后院有一片菜园子,平时种着一些黄瓜、番茄,还有几棵果树。他拍戏闲暇,呆在家时,就喜欢收拾这片园子。干农活时,他总爱叫上儿子:摘菜啦、除草啦、松土啦……在他的教导下,这个“小助手”竟也干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
寇振海在家干木匠活的时候,也是如此。量尺寸、锯木头,他干得起劲,猛一转头,儿子站在一旁正看得聚精会神哩。于是,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告诉儿子该怎么拿锯子,身子该怎么站,手该怎么摁,该怎么使劲才能锯得又直又不会伤着自己……一个教得细致,一个学得认真。很快,小家伙就“出师”了。瞧他,拿着家里的纸盒子,又量又锯的,一本正经地干了起来,让寇振海这个师傅也刮目相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人生这个季节,能收到这样一份生命礼物的人不多。寇振海说:因此,他和很多年轻的父亲相比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可能也正因为这样,他对孩子的关怀与培养才会更细致、更全面、更深远……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温柔又深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