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育公民意识

时间:2024-05-16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若要平稳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需要依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参与其中。

公民意识离我们有多远

不久前,一名年约七旬的阿伯和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在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扭打中,青年最终不敌,被阿伯咬伤耳朵。

“地铁抢座互殴”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暴露出我们公民意识的极度匮乏。作为公共机器之外的重要“软实力”,公民意识对于维系现代社会的协调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民意识的匮乏并非仅仅体现在让座问题上,旁若无人地插队、公共场所无视禁烟标识而大肆“吞云吐雾”、“保釣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行为……种种现象,都在诉说着公民意识离我们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而这段距离恰恰决定了我们要迈进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尚需艰辛的努力。

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健康的公民意识来支撑。对于公民意识匮乏的我们,如何培育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社会同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公民权利意识觉醒

2011年7月23日,中国温州,在钢铁动车追尾坠桥的不幸时刻,人性动车照亮了那个悲惨的暗夜。无数原不相识的人同气连枝、守望相助。温州那一幕,连同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2012年发生在云南、贵州的地震,一次又一次感动中国。如果说,2008年汶川地震是中国人公民精神全面生长的“元年”,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则见证了中国人公民精神的深广。

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社会公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意味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升华,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提高。公民精神、公民意识的成长,无异于是为高速前行的“中国列车”加了一道最重要的安全保险装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与公民一起构成治理体系。培育公民意识是建立民主、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是一种持续动力。因此,要使政府与公民构建一个合作的治理体系,首先是要相信公民的能力,相信公民在一定范围内所具有的自治能力,同时还要给公民充分的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最后要有众多的制度途径保障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民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讨论、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制度的优化、法律的健全、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种积极参与、拓展和维护公共政治的公民精神,源于私人利益,但又超越了私人利益。在一个特权社会,一个人的权益可能与他人的权益无关,甚至相互矛盾。但在法治社会,善不能独存,一个人的权益势必同他人的权益血肉相连。因此法治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冷冰冰的力量。恰恰是法治,敦促了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和健康的公共政治的产生。而一切特权,才是公共道德的敌人。

(本刊综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