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杭 海 萧剑平
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甚至濒临消亡。伫立百年的民居被推倒,精美的窗花被卖掉,祖上的遗物被文物贩子以低价洗劫一空,银饰自然也不能幸免,越来越多的银饰散落于各地的古玩市场。随着老一辈的离世,今天我们已越来越难分清它的原产地、种类及用途。
白银在中国明清时代曾是最主要的货币形态,银子虽为贵金属,但较之黄金,相对普遍而易得,且银子柔软易于成型,于是成为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之一。旧时代普通妇女无论多么贫穷,多少会有几件银饰,于地域与习俗的不同,传统银饰的种类很多,但大体而言,常见的有簪钗,耳环,戒指,手镯,脚环以及胸前腰际间的挂件等等。其中品种与数量最多的当属簪钗。
簪的本名称“笄”(《说文》:“笄,簪也。”),是中国古代束发盘髻的工具。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均须用簪钗约束固定。依据礼制,女子年十五,如已许婚,则结发上笄,古称“及笄”,须行“笄礼”,以示成年,可以婚嫁;男子年二十,被视为成年,须行“冠礼”,冠左右留有小孔,加冠时,用笄横贯固定在发髻之上。
至周代,发笄的插戴方式便以六笄六珈、副笄十二珈等形式制度化。秦汉以后,笄改称“簪。
钗是发簪的一种变体。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是说钗的形状像“叉”,所以名“钗”。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描绘女性的风情韵致。南朝·梁·刘缓《咏江南可采莲》诗:“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唐·李贺《洛妹真珠》诗:“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唐·魏承班《诉衷情》词;“鬓乱坠金钗,语檀偎,临行执手重重嘱,几千回。”唐·温庭筠《菩萨蛮》词:“翠钗金作股,
钗上蝶双舞。”苏轼《洞仙歌》词:“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玉(银)钗对乌云,钗的冷白与鬓发的乌黑形成对比,互为映衬,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金钗、翠钗的使用则多富丽气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平直多滞板,横斜生姿态,所以钗的插戴多横斜侧,以营造摇摇欲坠、温婉可怜的柔媚之态,所谓“宝钗长欲坠香肩,此时模样不禁怜”。所以“钗光鬓影”、“玉钗横斜”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意象。
双股是钗的基本形制,但也有多股的变体。钗依其功能可分为素钗与花钗。东汉妇女实行花钗制,常于发问斜插六钗,或再另加步摇。当时贵族妇女的发式以高大为美,“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真发中掺入假发,梳成浓密高耸的发髻,是当时贵妇的流行发式。此种发髻须插入数根发簪方能固定,也有直接以假发做成的发髻,戴时则须以较长的发簪固定。假髻的流行使得汉代妇女发簪使用数量增多,形制增大,出土的汉簪长度多在20厘米左右。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玳瑁发簪就长达24厘米。
两汉经魏晋一直到隋唐,盛行双股素钗的形制,这与高髻的持续风行密不可分。双股素钗的实用功能远大于装饰功能,主要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晚唐时为适应颇为夸张的高髻,曾出现过长达30~40厘米的长钗,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出土的唐代双凤纹鎏金银钗,就长达37厘米,钗头饰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样。
唐代妇女的发饰极为丰富,常见的有:簪、钗、梳、篦、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女性发饰是唐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唐·杜牧《樊川集》三《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丽人绮阁情飘摇,头上鸳钗双翠翘”(唐·韦应物《长安道》);“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唐·施肩吾《收妆》);“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唐·白居易《长恨歌》)……唐代妇女发饰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插戴数目也极多,而花钗礼衣制的实行,更将发饰盛妆推向了极致,从传世的绘画中可略见当时花钗礼衣的绚丽多姿:盛装的贵妇们扫黛眉、描面靥,抹胭脂、施鹅黄,戴璎珞、着华服,梳高髻,配以满头的金银花钗、梳篦宝钿,让人不由得感喟盛世衣妆的繁复与奢华。
“门前一尺春风髻”,宋代发饰沿袭唐制,高髻之风依旧盛行,同时又流行戴各式冠子。仁宗时宫中以白角为冠,冠横长等肩。带此种大冠,乘轿时须侧首方能入轿。《宣和遗事》中形容令宋徽宗迷恋的李师师“肩鸾髻垂云碧”,“肩”是形容冠横长下垂及肩。宋代女性发饰除簪钗花钿外主要还有发梳,材质有象牙、兽角、玳瑁、木、银等等。
明朝以后,高髻之风日渐式微,当时典型的高髻名为“牡丹头”,其高度已明显收敛。江南一带开始时兴垂式低髻,如“桃心扁髻”、“堕马髻”等等。据杨用晦《冠约》记云:“妇人之髻,时样屡易,有金髻、银髻、珠髻、玉髻、发髻、翠髻、字髻”,“妇人之髻,越变越新,或日松头,又为精头,又有重发,头有一岁而三易新样者”。可见当时妇女发式种类繁多,复杂多变,带之而来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细分。簪钗有长短,使用时,用于发髻正面的簪钗称为“挑心”,用于侧面的称为“掩鬓”,用于顶部的称为“顶簪”,用于发髻后部的称为“分心”。
明代发簪常见的有:簪、簪导、掠子、掠鬓、搔头、一丈青等。簪导为男子冠冕用簪,掠子、掠鬓、搔头皆掠发用的簪子,一丈青则为兼具挖耳功能的簪子。明代命妇流行插戴装饰性极强的金质花钗,而普通妇女的首饰基本以银质为主。
就流传至今的银质簪钗实物而言,整体看来,其基本形制及功能大同小异,但不同地区的产品在材质、功用特别是风格上仍存有地区性差异。如南方地区,江浙一带的银饰,纯度高,成色好,做工精良,强调质素之美,形制典雅,风格写实,中规中矩;闵南一带的银饰,形制独特,风格繁复细腻,做工多层雕累塑,须近观方知其妙;而北方地区,晋做银饰,其形制大度又极其精致,有巧思妙想,又有人文底蕴,加之良工精做,远观近察均无懈可击河南地区的银饰,成色一般,做工粗率,但风格古拙雄浑,小件而有大气象……还有一些极特别的发饰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地区的特定发式,更有些罕见品种已说不清其名称或功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