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意大利马泰拉 古老与现代只有一步之遥

时间:2024-05-16

Sofia

在意大利这个国家,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如同四处点缀的艺术瑰宝,从“永恒之城”罗马,到“百花之城”佛罗伦萨,再到“亚得里亚海的女王”威尼斯……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意大利总有无限的美丽与惊喜在等待。

然而,除开那些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城市,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意大利其实还有一座“石头之城”马泰拉。

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地区的马泰拉,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正因如此,这座仅有6万人口的小城一直保持着古朴的样貌。一旦走进马泰拉,你便会立即爱上它。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无一不散发出孤绝、冷峻的气质,摄人心魄。而马泰拉的美,没有丝毫修饰,就这样直白地伫立于天地之间,静静地等待与更多有缘人亲密接触。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但也因此将古朴的样貌保留了下来。

意大利的“睡美人”

我所居住的“洞穴酒店”在马泰拉的萨西区,在这里,汽车无法通行,但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帮我把行李提到了酒店门口。一路上,我被一片片古朴的石头房屋迷住了双眼,心想这真是一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来到酒店后,我询问酒店老板马泰拉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老板在阳光中眯起眼睛,说:“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有多老呢?自从有了世界,也就有了马泰拉吧。”

事实上,有科学家曾做出推测,说马泰拉的萨西区是意大利最早的人类聚集区。在意大利语中,“萨西”的意思是“石头”。远古时期,人们来到这里,在富含钙质的岩石上掘出洞穴,并居住在其中。而早在旧石器时期,居住在马泰拉的人类就已懂得利用石槽修建下水道,以避免洞穴被暴雨淹没。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由一个个简单的洞穴,逐渐演变成一座城市。

数千年来,马泰拉不断迎来八方风雨:公元前300年,马泰拉正式被罗马人命名;公元664年,伦巴第人从北部长驱而下,将马泰拉划入了贝内文托公国的领土;公元 7 世纪至 8 世纪期间,本笃会与圣西勒修会的教士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统治者;公元 9 世纪至10世纪期间,拜占庭帝国与德意志王国在此地展开了长时间的权力角逐;公元15世纪,马泰拉又变成了阿拉贡家族的地盘;再之后,它曾短暂做过巴西利卡塔地区的首府,又在1806年被拿破仑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划归坦察市;1943年,马泰拉成为了意大利第一座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城市……

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方势力不断在这座小城掀起腥风血雨,但作为马泰拉的“生命之源”——那些峡谷山崖中的洞穴,一直都在持续、蔓延,它们静默地生长,早已成为了连绵山崖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时光像是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无论是战争、瘟疫还是地震,天灾人祸都没能影响到这些洞穴居民的生存,以至于到了后来,外界已将这些洞穴连同整座城市一起遗忘,马泰拉成为了意大利的“睡美人”。

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作家兼画家卡罗·莱维(Carlo  Levi)因为犹太血统和反法西斯的立场而被流放到巴西利卡塔,当时,马泰拉已沦为意大利最贫穷的地区,卡罗·莱维同无数原住民一起居住在祖先挖掘的洞穴中,一边躲避风雨,一边在饥饿中过着赤贫的生活。但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下来,并用优美的语调记录了这座原始城市。

他在1945年出版的《基督止步埃波利》一书中这样写道:“马泰拉的的确确美到了极点,宛如一幅图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

这本书的出版,唤起了意大利社会对马泰拉的注意。人们无法想象,在现代社会中,竟然还有人生活在数千年前挖掘的洞穴里,过着没水没电的原始生活。而意大利政府更是视马泰拉为耻辱,因此,在各方呼吁下,从1952年起,政府花了6年时间,在马泰拉的老城区边上修建了新城区,让马泰拉原住民走出洞穴,住进崭新的居所。从此,山崖上的洞穴渐渐变成了杳无人烟的空穴,而沉睡已久的马泰拉,也终于得以苏醒。

从贫民窟到世界遗产

意大利政府的搬迁计划,原本是想改善马泰拉原住民的生活,却没有想到,这项举措竟让原本平静的萨西区陷入了更深的灾难。

想要搬迁至新居,原住民需缴纳一定费用,才能完成相关手续,因此,离开洞穴的,都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而一贫如洗的人,则依然留在洞穴中。更糟糕的是,马泰拉的洞穴被曝光后,这里迅速成为了无业游民的天堂,他们迅速占领了已经空出来的洞穴,因此,萨西区成为了意大利治安最糟糕的贫民窟,让周边的民众避之不及。

1980年,政府决定对马泰拉萨西区进行第二次改造。这一次,政府为洞穴加上了现代生活必需的基本设施,并对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洞穴进行了维修。这样一来,曾经荒凉的洞穴群重新恢复了生机,一些不习惯新居的原住民也决定搬回洞穴居住。1993年,拥有大约3000个可居住的洞穴和150座石头教堂的马泰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大利的耻辱”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意大利的骄傲”。

“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迅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而好莱坞的一些大导演,也开始出现在马泰拉,以寻求拍摄外景。事实上,早在马泰拉申遗之前,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这里就已经成为意大利导演的最爱,来这里取景的电影,已有十几部之多。

2004 年,好莱坞大导演梅尔·吉布森来到马泰拉,这里绝美的峡谷风光将他带入了对圣城耶路撒冷的想象,后来,他在马泰拉拍摄了《耶稣受难记》。2006年,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又在这里拍摄了《基督诞生记》。这两部宗教题材的电影大受欢迎,那些在石窟昏暗灯光下虔诚祈祷了一千多年的修士,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偏远荒凉的地方,竟然成为在他们心中地位崇高的圣城耶路撒冷在21世纪的替身。

同时,随着电影效应的发酵,马泰拉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而那些曾经荒废的洞穴,也逐渐被改造成风格独特的旅馆、餐厅、酒吧等,人们纷纷慕名而来,一边体验古老洞穴带来的“新鲜感”,一边寻觅着电影中基督耶稣的足迹。

其实,在马泰拉,古老的洞穴固然令人震撼,城区内的景色同样迷人。马泰拉的新旧城区相互融合,就像是时光留下的一块块斑驳的色块,其中,除开上世纪 50年代政府为洞穴居民新修的民居,在马泰拉,即便是最“新”的城区,也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行走在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中,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绝与隐忍。或许,再多的游客,也不能抹平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留下的疤痕,“睡美人”虽然苏醒了,但她已不再是过去那位姑娘——她依然美丽,但这种美,也包含了那些沟壑一般的皱纹。

马泰拉拥有超过150 座石头教堂,他们或是雄伟壮丽、或是完全修建于石窟中,极具特色

行走在马泰拉的城区中,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步入时光迷宫的错觉,似乎每一步,都是一处新的风景

各具特色的石头教堂

201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马泰拉当选为“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这也是意大利继佛罗伦萨、博洛尼亚和热那亚之后,第四座赢得“欧洲文化之都”头衔的城市。

来到马泰拉之前,我曾在网络上欣赏过很多有关这座古城的精彩图片,但当我真正身临其境,依然感受到了彻底的震撼:行走在城区如蛛网般曲折的小巷中,仿佛步入了一个由时光精心打造的迷宫,每一处拐角都能看到更令人惊奇的风景;每一堵历史悠久的石墙,都凝聚着太多太多的故事……

即便是在旅游旺季,马泰拉依旧是宁静的,静得让人会产生错觉,以为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之前。道路两旁,布满了简朴得近乎简陋的民居,要不是门前栽种着精心修葺过的花草,我甚至会怀疑这些建筑中是否真的有人居住。在萨西区边缘靠近峡谷的地方,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岸山崖上遍布着荒废的洞穴,漆黑的洞口像是一张张张大的嘴巴,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哑口无言。

城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属马泰拉大教堂。教堂伫立在萨西区的制高点上,拥有一座52米高的钟楼。这座教堂已经存在了700多年,历史上,马泰拉曾发生过多起地震,周边的建筑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马泰拉大教堂却始终安然无恙。马泰拉拥有150多座石头教堂,除了大教堂外,其余教堂也各具特色。它们静默地散落在马泰拉的山谷之间,仿佛是岁月在不同年代为这座城市留下的一座座纪念碑。无论是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巴里萨诺·圣彼得教堂,还是完全建于石窟中的伊德瑞斯圣母教堂,或是具有巴洛克风情的卡文索·圣彼得教堂……可以说,马泰拉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堂博物馆。

从萨西区一路向西,或是向南,便来到了马泰拉城区中较为“年轻”的部分。在这片区域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广场,几百年前,它们都是热闹的集市,如今依然人流如织,广场优雅、开阔,引来游客们争相拍照。

在广场周围,还汇聚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意大利奢侈品专卖店,其中,在马泰拉最大的广场——维托里奥·维内托广场边的观景台上,游客们可以看到萨西区的全貌。我站在观景台,眼前是史诗般的苍凉壮丽,身后是现代化的热闹繁华,古老与现代,在马泰拉竟然只有一步之遥。

除此之外,马泰拉的夜色同样不能错过。当暮色渐浓,暖黄的灯光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次第亮起,白天显得苍凉厚重的马泰拉,瞬间变得浪漫、妖娆了起来。在老城区内,夜色如梦,让人怀疑马泰拉是否又要陷入漫长的沉睡;而在新城区,则是一番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广场上聊天、散步,不断传出欢声笑语,街边的商店中,店主们也不管游人们是否听得懂意大利语,一个劲地朝着异乡人发出吆喝——无论如何,那些真诚而热烈的笑脸,已然为我留下了长久而温暖的美好回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