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李越
从“赵钱孙李”到“印宿白怀”,在宋代版《百家姓》中,印姓排在第265位。虽然印姓不常见,但现今在全国也有约 10 万人口。
印姓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最受认可的一种源于周朝,出自古老的姬姓,是祖姓家族的一个氏族分支。它的形成有些曲折,但并不复杂。据《左氏春秋》记载,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后建立了郑国,史称“郑桓公”,其裔孙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姬睔(gǔn) ,字子印。子印的后代在郑国被尊为卿大夫,他们均以祖为姓,以印为氏。其中一位孙子印段,就是印姓的鼻祖,延续这一姓氏的后世子孙都称他为印姓的一世祖。
郑国位于现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后历经朝代更迭和人口迁徙,印姓开始在陕西的冯翊郡(今大荔县)发展起来,此后又以冯翊为中心慢慢向全国扩散。从此冯翊郡成为印姓的祖籍发源地,印氏家族的先祖牌位上很多都写有“冯翊堂”的称号。从保留堂号这种习俗可以看出,印姓人非常注重寻根意识。
另一种说法是,印姓起源于官位称谓。汉朝时的监察官署御史台设有一位行政长官侍御史,侍御史下又设有令曹、印曹、供曹、乘曹、尉马曹等5个曹官。其中印曹是掌管刻印的官吏,古时候有以祖先官职名称作为姓氏的习俗,所以印曹的后代被称为印曹氏,后来又逐渐分成印氏和曹氏。
还有两种起源分别称印姓来自满族和蒙古族。清朝时,朝廷在戍守边疆的军政长官属下,设有专司将军府文书工作的官吏“印房章京”。其后裔中,有以此官职称谓作姓的族群,所以这部分满族人就取用“印”字作为汉姓。蒙古族的说法也与官职称号有关。民初,北洋政府在蒙古设立印务梅伦、印务札蓝等闲职,一般由蒙古的王公贵族担任,他们的后裔有的即以印务官职名称作为汉姓,流传了下来。
纵观历史,印姓名人不胜枚举。南宋抗元名将印应雷在温州任职时,凭借智谋,不仅英勇抗击蒙古侵略军,还迅速平息了在当地作乱的乌合之众,保得一方平安,其侠肝义胆的人格魅力声名远播。除了武将,印姓人士中的文人也誉满天下。清朝时的印光任、印宪曾父子,父亲著书,儿子出仕,与姚鼐(nài)等文学大师过从甚密,彼时的印姓书生人才辈出,频频中举。
虽然现在印姓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其聚居的村落多集中在湖北、湖南。仙桃、洪湖、潜江、古城、汉川、丹江口印姓人士最多,其中仙桃市的印湾村和印咀村就总共有 2000 多位印族子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