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上花园”里的“无为”生活

时间:2024-05-16

魏明华

厦门人喝功夫茶很讲究:冲泡、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结果倒出来的茶只有一丁点。要喝这种功夫茶,没有点工夫肯定是不行的。

厦门女人之所以“作”,是因为她们有“作”的资本。她们认为,身为女人,虽然寻找一棵大树好乘凉,但还不如自己栽树去乘凉。旮旯小吃是厦门人难忘的美食,通常扎根于老城区一些极其神秘的小巷里,要想一饱口福,就必须卯足劲,经过七弯八拐,才会不虚此行。

在中国,以岛为市的城市并不多见,最有名的非香港和厦门莫属。香港有名自不待言,仅是它的繁华就羡煞旁人,而厦门有名则是因为那“海上花园”的美誉。凡是初到厦门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美丽,在这座128平方公里的岛上,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就生活在一座巨大的花园里。

走在厦门的岛上,你会惊诧其洁净;深入厦门的生活,你会惊叹其文明。的确,厦门的街道很洁净,看不到果皮、纸屑;厦门的空气很清新,闻不到废气、粉尘;厦门的声音很澄澈,听不到噪音、喧嚣……而所有的这一切,无疑都源自厦门人的那颗“爱美之心”。

用工夫来喝功夫茶

“无为”生活下的智慧

中国的城市,把茶当作一件事来做,大概只有广州、成都和厦门了。广州人隔三差五就要去喝早茶(当然还少不了各类点心),成都因为历史的积淀,将历史与小吃一并咀嚼,细细品尝,然后用一杯杯花茶冲下肚去。

尽管厦门是一座没有过多历史故事的城市,但却有一套自己的品茶艺术,就连喝茶的方式也独具特色。厦门人的茶杯比酒杯还小,倒茶的时间比喝茶的时间还多。厦门人喝的都是功夫茶,先不论茶叶、茶具等硬件,单是倒茶的手法,就有不少讲究:冲泡、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之后,倒出来的茶只有一丁点。要喝这种功夫茶,没有点工夫肯定是不行的。

在他们看来,茶非茶,而是酒,只有细细品味,才可知茶后的甘甜清香,所以厦门人宁愿用小杯一小口一小口地细抿,也不愿端起茶罐“牛饮”。或许是把太多时间放在了喝茶上,厦门人做意时倒显得不太经心。他们觉得日子过得惬意就足矣,难怪外地人会觉得厦门人有些“高冷”,平日里和别人保持着一定距离,却又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平淡中显示一种礼节。他们遇到有些事时,还是会争一争,但是当心头不畅快了,则会选择放弃,以“随缘”释之。比如楼下小炒店油烟扰民,邻居小狗叫声扰梦,先向有关部门反应,要是几次未果,算了,还是不要伤害邻里关系。虽然这是一种“无为”智慧,但结果只能是看着温州炒房大军攻城掠地、泉州兄弟纵横天下了。

厦门人缺乏紧迫感的另一原因,似乎是他们不需要特别努力,机会就会自动找上门来。1980年,邓小平大手一挥,在地图上圈出了 4 个城市作为首批特区,厦门就在其中。也许正是坐享其成的缘故,让这座城市有点欠缺活力,再因西方文化的熏陶,厦门人又高调地举牌呐喊“先搞城市建设”的口号。在其他城市经济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时,厦门人还坐着摇椅,手捧温茶,闲聊着无关紧要的琐事。

曾经有一个体量巨大的工业项目,若干城市竞争,而厦门的一位大学教授却发动民众和媒体进行抵制,以这个项目可能带来污染为理由,毫不吝啬地拒之门外。他们还堂而皇之地说,这只是一个需要经济活力的城市,但厦门的理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谁会因为有经济利益而让一个会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在厦门安家落户呢?最终,作为竞争对手的漳州,拱手笑纳了……

厦门女人不事张扬

自己栽树好乘凉

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于城市发展,主流社会一味地强调做大、做强,而厦门人却另辟蹊径,坐看天下高手在台上施展拳脚,自己勉强客串一下小角色,从不想唱主角。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厦门,难得瞧见几个匆忙的行人,除非是14级台风来临,还真难有什么事能让厦门人慌乱或奔跑。他们向往宁静、精致的生活氛围,但往往又高喊着“建设大厦门”的口号,这种自相矛盾的性格使得他们的“现代化色彩”还不够纯粹。因此,悠然自得地闲谈天下事,而窗外车水马龙来来往往,这也是厦门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追求精致生活的道路上,厦门女人最为耀眼。如果用火爆的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来形容厦门女人,应该说恰到好处。厦门女人偏偏就喜欢“作”,但她们却能“作”出精彩,“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标签。她们不是矫情,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用自己的真实来“作”出最绚烂的色彩。

厦门女人拥有自己的魅力,不事张扬,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但在茫茫人群中,却可以一眼将她们识别出来:她们不像西北女子那样,因为风吹日晒而皮肤粗糙。厦门的天气中总是夹杂着湿润的水汽,让女孩的皮肤水润、亮泽,又由于阳光和紫外线的光顾,让她们的肤色总是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她们不会像江南女子那样,总给人一种“纤弱水灵”之感,也不会像东北女子那样,嗓门大气、豪爽,一口一个“大哥”地扯着嗓门叫。她们很少高声谈笑,但也难免三五成群时说嗨了头,制造出少许麻雀式的聒噪。她们当中鲜有人让人觉得妩媚惊艳,但眉宇间却总透露出一丝丝灵动的秀气;她们的衣服样式并不十分考究或时髦前卫,但也绝对利落,毫不土气。

厦门女子还特有一种“呛”的性格,敢和上司顶嘴,吃软不吃硬,如果谁和她硬碰硬,不管你的“乌纱帽”有多高,她定会和你斤斤计较,死磕到底;如果你和颜悦色地对她说话,她也会“宰相肚里能撑船”,一笑置之。

厦门女人之所以“作”,是因为她们有“作”的资本。她们认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不做女强人,要做强女人,事业才是女人的姿色。她们还认为,身为女人,虽然寻找一棵大树好乘凉,但还不如自己栽树去乘凉。

川菜、湘菜不敌洋快餐

隐藏在旮旯里的传统美食

有人说厦门似乎还是情窦未开的纯情少女,的确如此,在各地风云变幻、异军突起之时,厦门人似乎并未受到多大的震荡,他们打心底认为不需要转什么大弯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变化。于是厦门人的文化性格中,便有太多的矛盾和不可思议。

厦门人常给人一种“胆小”的印象,不像北京人那样什么话都敢说,上海人什么国都敢出,广东人什么钱都敢赚,东北人什么架都敢打,武汉人什么娘都敢骂,而在厦门人当中还真难找出几个“敢”的。但是,说厦门人胆子小似乎又不太合适,在两岸对峙的岁月,炮弹从屋顶飞过,厦门人照样泡茶,只是看看炮弹,点点头,低头喝茶去了。

在厦门的小街小巷,几十年的早点小吃一贯只有面线糊、花生汤、沙茶面等几种,远不如上海和广州丰富。但是,外来菜肴要想在厦门站住脚跟也并不容易,例如风行全国的川菜,也只是靠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进厦门,而西安饺子、湘菜则落荒而逃了。然而,在厦门安家落户的川菜生意并不佳,这并不是厦门人怕吃辣,事实上他们还给川菜不错的评价,问题就在于他们其实根本不想尝试新的口味。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这些快餐一进厦门就大受欢迎,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看来,在厦门,对外开放比对内开放更加容易。

厦门旮旯里的小吃,通常扎根于老城区一些极其神秘的小巷,如果某个吃货想要让舌尖充满新鲜感,那就必须卯足劲,经过七弯八拐,才会不虚此行。厦门的旮旯小吃是厦门人舌尖上难忘的美食,这些小吃店风格多样,或走“古朴风”——让食客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体验穿越之感;或走“森女风”——倡导节能环保,甚至很多小店连名字都“节约”了,成了“无名氏”。尽管如此,美食的魅力依然势不可挡,吃货们纷纷慕名而来。一般来说,这些小吃总是和某个店主的名字或所处地点息息相关:黄则和的花生汤,乌糖的沙茶面,莲欢的蚝仔煎,西门的土笋冻,中山路的烧肉粽,局口的阿卿博饼……这些隐藏在寻常巷陌的人间美味,无疑给厦门增添了几分魅力。

如果香格里拉是举世无双的人间秘境,那尼汝村便是“秘境中的秘境”。藏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着原始的神山、圣湖和牧场。在尼汝,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生物群落保存完好,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而被誉为“世界第一生态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