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从古今中外市镇发展的历史,无数实例都证明了交通对市镇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廿八都镇的发展的进一步解析,可以看到,廿八都镇“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衰”。交通是改变廿八都镇区格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等来影响该地区发展的。
依据经典的产业布局理论,运输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运输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城镇格局的形成与改变。
古代的交通方式相对落后,主要以陆运和水运为主,而水运是古代大规模运输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河流则是最早的交通要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把作为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与仍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黄河流域以通畅便捷的水运方式连接起来,大运河成为中国商品流通主要通道和掌握全国经济发展的命脉。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我国重要的水系。仙霞古道是连接钱塘江的分支江山港和福建闽江的两大水系之间的一条旱路。仙霞古道北起江山港的清湖码头,南至福建浦城县的南浦溪码头。北方物资经大运河运至浙江境内,沿钱塘江南下至清湖码头卸货,转成旱路即仙霞古道,由专门的挑夫肩挑,运至浦城南浦溪码头,入闽江水系。福建境内河流众多,从福建各地的物资经闽江入浦城,连同浦城当地的物资,也由挑夫翻越仙霞岭,到清湖码头沿江山港而上,至钱塘江流域、大运河北上至各地。 “中原入闽路线多经运河达钱塘 (江),溯须江(江山港)至江山,逾仙霞岭入闽。……仅仙霞岭前后100公里需要陆行,其余路程皆有舟楫可乘,这条路逐渐形成福州经建瓯、浦城、逾仙霞岭北上中原的主要大道,进京士、商多乐走此路。”[1]
早期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依靠步行、蓄力车为主。由于受交通工具的限制,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站上相距5公里,即设驿铺,不通驿运的道路相距10公里设驿铺,驿运站、驿铺非常繁密,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仙霞古道在为浙闽两地创造便利的同时,沿途就产生了一些码头、集镇和村庄,廿八都就是其中之一。
仙霞古道是廿八都镇的过境交通,具有以下特征:(1)廿八都镇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镇内重兵把守,镇所扼守在交通要道上:鉴于廿八都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王朝在廿八都镇设驻守官兵,特别是1654年 (清顺治十一年),在廿八都西边坂至花桥头一带,建浙闽枫岭营 (俗称“三品游击衙门”)。(2)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人力、马匹等动物运输,沿路需要中转和食物补给。过境交通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廿八都镇由于交通的改善,兵站的建立,商贸的活跃,驿站、驿铺以及驿馆等的设置,吸引过往的官兵、商旅、挑夫在枫溪的两旁定居下来。于是,逐渐形成了浔里街和湖里街 (今称为枫溪街)的商业街道。这是一条长街的南北两段,首尾相接,北起上浔门,南至水安桥,全长1300米。位于陆路交通枢纽的廿八都的居民点逐渐成为商品交换和客商消费的人流和物流集散地,成为地区间物资交流的结合点,进而逐步形成了该市镇的分布格局。
根据廿八都镇志的相关记载:明末清初,尤其是在清代的康乾年间,是该地区移民的高峰期。出现高峰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仙霞古道成为闽浙之间的重要的商品运输路线,成为闽浙赣三省的商品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商品,不仅为商人们进行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为一些失去土地或土地很少的贫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有相当多的商人和路人定居于此。如明王世懋所言:“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泉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2]显然,仙霞古道成为闽浙之间的重要的商品运输路线。于是,商品运输路线给廿八都带来了大量的商业移民,如杨氏、金氏、戴氏、林氏、曹氏、谢世、侯氏、饶氏、叶氏等。这类移民因经商,或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来此定居,这些商人及其后裔也是廿八都移民形成的一大根源。
另一方面,随着仙霞古道在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1654年 (清顺治十一年),在廿八都境内建立浙闽枫岭营,这些驻守的官兵包括了大批的官吏、达官贵人、文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类艺人、工匠、商人等。这些移民或因求官、就职、受封、升迁等种种方式而离开家乡,以达到建功立业、以荣宗耀祖之目的。于是一些有战功的官兵在其退役或者年老之后,就举家搬迁于此。如在1713年 (乾隆五十二年),诸氏始祖诸崇一因“授枫岭营修武官尉”,迁至廿八都定居,现诸氏居于枫溪村;[3]清乾隆初年,祝氏始迁祖祝大奎,因任浙闽枫岭营游击 (清四品正堂),从浦城忠信迁至廿八都定居。另一方面,由于廿八都有驻军部队的存在,给廿八都带来了大量的劳役、军需物资。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一些缺田少地的,或无田无地的农民把挑运物资或做劳役作为副业养家,也移居于此。如金氏始迁祖金世忠,为了养家糊口,挑担挣钱,常年往返于江山和浦城的仙霞道上。成家后,定居于廿八都枫溪村。
交通运输能实现互通有无,运输物资,促进了市场的形成,而市场本身也是市镇生活安定性及规律性的产物。
仙霞古道周围百里,皆高山深谷,极为险峻,人迹罕至。清初,出于军事地理的重要性,仙霞古道便成了京城通往福建沿海惟一的陆上通道。正如清人王道在其诗《过仙霞岭》所言:“史浩昔开凿,闽越通两境。而胡跋扈藩,持险抗朝请……承平今百年,岭畔烽烟静。商旅日等陟,往来道无梗”,[4]从中反映了仙霞岭虽地势险要,但是商旅往来,骆绎不绝,“从杭州、严州、龙游、衢州、常山至玉山,及衢州、江山至浦城,是明清时期水陆运输最繁盛的商路,沿路私营客栈也有骡马出租,行旅方便。”[5]
仙霞古道开通后,使大批的移民涌入廿八都,不仅给廿八都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廿八都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垦,同时也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技术以及各类人才,促进了廿八都的开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清至民国中期,廿八都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鼎盛时期,廿八都镇内商铺云集,布满古街道两旁,主要以开设饭店、旅店、纸业、茶叶、桐油、药材、南北货为主,较大的坐商、行栈、店铺有160余家:还出现了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型企业。各大家族凭借财富和势力,经营的商号涉及纸业、布业、绸布庄、染坊、石灰坊、烟店、南北货、药业、酒店等。
可见,当时的廿八都是一个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人口激增,富甲三省边界的商贸重镇。
有学者指出:“商品转运市镇以流通性商业为特色,一旦商品流通渠道不畅或流通方向有变,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6]
在近代交通方式未发展的情况下,仙霞古道即江浦驿道是商旅出行的主要通道。江浦驿道旅客来往,物资流通,主要是依靠人力、兽力运输物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于军事和经济的需要,近代交通方式 (江浦公路和浙赣铁路)的建立,区位约束不断减小,使得大宗货物在陆地上远距离成为可能。浙赣铁路和江浦公路已成为该地区人员和货物流动的主要通道。江浦公路缩短了闽浙之间的空间距离,使浙、闽、赣三区的陆路交通更加便利,各地商人进行商品贸易无需经过廿八都中转而可直接到达清湖或浦城,甚至是更远的地方。自江浦公路和浙赣铁路建立后,改变了原先的交通路线,廿八都也不再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丧失了在交通路线上优势的地位。
快速交通方式改变了廿八都驿站和留宿之地的性质,并进而使该镇的商业逐步地衰落了。
由此可见,古代落后与单调的交通方式使得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交通方式对交通区位的依赖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失去了自然优势,衰落是必然的。
[1]蒲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浦城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第417页。
[2]王世懋:《闽部疏》, 《丛书集成初稿》第3161册,第12页。
[3]蔡恭主编《廿八都镇志》中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448页。
[4]蔡恭主编《廿八都镇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47页。
[5]徐望法主编《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6]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