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沙漠小城板坯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

时间:2024-05-16

左右页图:救赎山是整个板坯市周围最醒目的景观,山的主题高15米左右,表面覆盖着不少彩漆涂写的圣经和上帝语录,还有瀑布、太阳、花朵、树木等意象,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上帝是爱”。

这是一座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地址的“城市”,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里环境恶劣、物质匮乏,是“世界末日时的样子”,不过,对于200名常住居民和2500多名“移动”居民而言,这里却是逃难者的家园、艺术家的乌托邦、信徒的天堂……这就是板坯市,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境内的科罗拉多沙漠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拥挤的高速公路,更没有傲慢的政客,只有落魄的失业者、放浪的嬉皮士、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辍学的年轻人、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这里是板坯市(Slab City),一座只有200多名常住居民的沙漠小城。在成为“城市”之前,这里是一处被废弃的二战军事基地,各类诡异的传说流传至今。从20世纪40年代起,这里开始成为“城市逃难者”的家园,各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来到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规则”,过着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

传说中的食人魔 废墟成避难胜地

这个曾经的军事基地已经被废弃几十年,但关于它的恐怖传说,却至今不断蔓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小分队被袭击事件。传说这里曾是美国军队专门用来研究各种武器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民警卫队的一小队士兵奉命将所需物资和器材,运送给在基地做研究的科学家。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这次最基本的输送补给任务,竟然成了一场恐怖的死亡之旅——小分队先是发现基地人员全部失踪,只有一个遇难者留下的求救信号,队长迅速改变任务性质,将补给任务变成了紧急的搜索营救任务。而这支小分队蒙在鼓里的是,这里除了被派遣过来的科学家,还生活着一群变态的矿工后裔,他们躲在废弃的矿井里,等小分队队员落单之后,便将他们一一残忍杀害、咀嚼入腹……

尽管发生过众多离奇事件,这里仍是“城市逃难者”的向往之地。当工程师乔治和妻子琳达驾驶一辆二手露营车开上通往加利福尼亚的公路时,他们的车上正在播放一部电影——《隔山有眼》,据说这部恐怖电影的剧本原型,就是板坯市流传的传说。经过尤马县之后,他们顺利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州境内,但距离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仍有2小时车程。天色渐暗,前方的路况越来越差,视野所及,全是低矮的灌木丛和嶙峋的怪石。乔治坐直了身体,不敢有丝毫懈怠,入夜后的科罗拉多沙漠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白天里再正常不过的沙漠景观此刻却变得狰狞骇人,这一切让人不自主地联想到电影里的恐怖情节。

左右页图:在板坯,人们喝酒、跳舞、弹琴、唱歌、抽大麻,追逐荒野动物,即使赤身裸体也无人表示诧异。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似迷药一般,吸引着不少人放弃城市生活,来到这里享受自由。

不过,跟电影里的主人公不同,乔治和琳达不是来训练的,而是来“逃难”的。乔治和琳达来自距加利福尼亚州约3000多公里之遥的芝加哥,是一对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夫妻,职业体面、收入稳定、工作认真勤恳,每月按时缴纳房贷、车款、信用卡和税金。然而此前芝加哥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却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一团糟。“这场经济危机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欠了很多债,在芝加哥已经待不住了,就在网上寻找有没有一个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最终,我们找到这个好地方。”

在沙漠里心惊胆战地行驶了两个小时之后,乔治和琳达没有遇到食人魔,相反,他们到达了心中的“好地方”——板坯市。

但是,眼前的景色却让他们有点失望:这里只有200多名常住居民,说是“城市”,倒不如说更像一片荒凉的废墟。而即便到了现在,关于军事基地的众多恐怖传说还在流传:原因不明的失踪、神秘的溺水事件、一个手指全被咬掉的人突然出现在基地,声称自己遇见了怪物……

为了躲避经济危机“逃难”而来的乔治夫妇,尽管还不太确定自己是否找对了避难所,但也就这样开始了新生活。这里到底是一个理想的“逃难者家园”,还是另一个危机重重的“遗弃之所”?

末日之地的生存法则 别惹你的邻居

在大多数美国人眼中,板坯市环境恶劣、物质匮乏,就像是“世界末日时的样子”,来这里的全是“各式各样的怪人”:退役的老兵、放浪的嬉皮士、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辍学的年轻人、不可救药的瘾君子。最近,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乔治夫妇那样的“经济难民”找了过来。这里没有水、没有电,缺少最基本的卫生设施和废物处理系统,但这并不妨碍“怪人”们自豪地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由、归属感和平等。

帕克特是板坯市的常住居民之一,她来这里已经有好些年头了,帕克特回忆当她第一次来到板坯市时,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她看来,板坯市简陋的环境恰好体现了简约的生活本质。“对多余的物质追求是一种贪婪和负担,这里有食物和住所,还有网络和电话,还需要什么呢?”

在板坯市,帕克特还结识了她的“梦中情人”,一名专门设计T恤的艺术家,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对他们来说,在板坯市这种过一天算一天,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自由,这也是很多人愿意留在这里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自由”的板坯市没有市长和警察,没有邮局和超市,住在这里的人不用纳税买保险,主流社会里的各类规范在这里通通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自发形成的“板坯市规范”,这些规范不是白纸黑字写就的条款守则,而是由板坯市民共同遵守维护的系列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请尊重你的邻居,否则就滚蛋。”

41岁的唐吉斯在来板坯市之前,曾在休斯敦当厨师,并且筹划着有一天可以搬去阿拉斯加,可是自从来到这里,他就不打算离开了,吸引他的,正是这里和睦平等的“邻里关系”。

“你的邻居可能是一个住着豪华房车的艺术家、也可能是一个只能在几块木板上过夜的小偷,但这都没关系,大家聚在一起,完全没有任何拘束,大家都是平等的。”

56岁的雷恩此前是个瘾君子,后来变成了一名基督徒,在来板坯市定居之前一直背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在全世界旅行,他对唐吉斯的话连连点头。不过,他也提醒说:“大家彼此互相尊重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别惹麻烦。”要知道,在板坯市,如果你不幸得罪了某个不好惹的人,他可能会烧了你的房车,抢夺你的财产,甚至对你进行人身攻击。

左右页图:板坯市有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沙漠中没有水电、煤气、空调、电话,在联邦快递没有覆盖此地之前,甚至没有可以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也没有市政服务、街灯、污水处理系统,但同样的,也没有租金和其他需要在城市生活所需的费用,这里更像是一个充满着奇幻色彩的原始之地。

在板坯市,一家人来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38岁的文斯•奥尼尔与妻子带着6个孩子也搬到了这里。他们住在一辆拖车里,奥尼尔觉得板坯市可以更有效地教导孩子自力更生,这些可是在大城市学不到的。不远处,奥尼尔的几个孩子正在板坯市唯一的游泳池边玩耍,游泳池现在已经完全干涸,孩子们排着队在玩滑板。附近还有两个大型水缸,也是空空如也,其中一个挂满了企业标志,反映了当地画家讽刺消费文化的想法,另一个则被涂满了黄色书刊——包括印度性书《伽摩经》里的各种性爱姿势……

跟之前几位板坯市的常住居民不同,奥尼尔一家属于“移动”居民,跟其他2500多位“移动”居民一样,他们只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之间搬来板坯市,因为这里的夏天持续时间长,干燥和炎热让常人难以忍受——更为人咋舌的是,这里每年都会有人被热死,必须在这里“度假”的人,只能在毛毯上浇水,以此避免火灼般的空气……

板坯市的怪艺术家 二十年如一日的“画山人”

在板坯市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最惹人注意的莫过于各类前卫怪异的艺术家。对于这些不断寻求灵感和创作刺激的偏执人群,板坯市就是天堂。一个生前曾在板坯市居住的艺术家查理•罗素甚至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将他的骨灰撒在板坯市,因为这里曾为他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而今,板坯市最著名的艺术家当属伦纳德•奈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年逾50的伦纳德来到加利福尼亚州,他用旧床单制作了一只热气球在90来米高的沙漠上空飞行,无意中发现了板坯市这座沙漠小城和位于小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作为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伦纳德虔诚地信仰上帝,他坚信对上帝的爱是带来和平最重要的力量,而他希望把这种力量传达给更多的人。于是,他在板坯市定居下来,并开始为小山上色作画,想要建造一座“救赎山”。

这一画就画了20多年,伦纳德也成为了板坯市居住时间最长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伦纳德还不断地邀请其他人加入进来共同创作,麦克便是其中之一。据麦克回忆,2002年他刚来板坯市不久,便注意到伦纳德和他的“救赎山”了,当时伦纳德正在山的中央位置画红心。伦纳德邀请麦克一起作画,同为虔诚信徒的麦克说自己在梦中见到上帝,他对自己说:“去吧,去帮助他画吧!这就是我让你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从那以后,他便决定帮助伦纳德一起画山。

画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救赎山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论是谁,只要来到板坯市,第一眼就能见到这座被各种圣经箴言和各色颜料涂得五颜六色的小山。

左右页图:作为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艺术家们在这里尽情释放灵感,在他们的创作之下,废墟板坯成为沙漠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除了画山,伦纳德跟板坯市的其他居民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住在没有自来水和电的房间里,出行靠步行或驾驶旧汽车,每个星期六晚上去城里唯一的大广场听年轻人唱歌,去附近的温泉洗澡……后来因为健康问题,伦纳德不得不中断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画山工作,搬到疗养院居住。为此,伦纳德十分难过,担心画山工作就此中断。但他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每年在他生日的时候,板坯城的居民都会把他接回来看看,尽管他已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画山了,但画山的工作却依然靠着其他艺术家和普通人在继续。

2014年2月10日,83岁的伦纳德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位“救赎山”的创造者,最终离开了人世。对于板坯市的居民来说,“救赎山”就像是板坯市的大门,伦纳德用尽后半生的精力创造了这件礼物,并把它献给了世界,以告诉世人:“GOD IS LOVE”(上帝即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