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霍冬梅 余洁芳
摘要:收集云南省四普、五普、六普人口普查资料,计算129个县区的民族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990到2010年,各县区民族多样性指数增大,民族多样性显著人口构成越来越均匀,但县区内部差异也不断增大;县区民族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东部向西部多样性指数上升,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样性指数上升,东北部向中部递增、尔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递增的趋势。
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云南省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截止2010年,全省总人口达4606.76×104,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35×104,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54%。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拉祜族、纳西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共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本文将信息熵引入云南民族人口的研究中,通过测算地区民族多样性指数来反映地区内民族人口的构成状况,分析云南民族多样性的特征与演变趋势。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云南省县域为解析尺度,所采用数据来自云南省1990、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及云南省行政区划数据。
1.2研究方法
民族地理多样性指数是指某地域内的民族的种类及其数量所决定的民族特征。这里的地域既可以是自然地域、经济地域和人文地域乃至综合地域,可以有不同的尺度和不同的时间。根据“地域公理”之一第一公理即“任何地域系统都是地域系统中的地域”,所以这里的民族种类及其数量不仅是该地域的种类和数量,而是该地域系统中的种类的和数量的反映。
由此公式得出的信息熵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当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则熵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值越大,信息量就越小。在云南民族人口的应用中,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某地域民族人口的构成状况,即H值越大,表示某地域范围内各民族之间民族人口构成越均匀,民族多样性越显著;反之不显著。
2结果分析
2.1 1990、2000、2010年民族多样性指数
民族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从1990、2000、2010年分别为0.8544、1.0985、1.814,民族多样性指数显著增高,各县区内民族人口构成越均匀。
民族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增高,最小值减小,民族多样性指数差值增加,地区内部民族多样性差异增大。1990年民族多样性最显著为五华区,多样性指数3.7942,民族多样性最不显著为绥江县,多样性指数0.061,两县区多样性指数相差3.733。2010年民族多样性最显著为五华区,多样性指数6.8902,民族多样性最不显著为牟定县,多样性指数0.1119,两县区多样性指数相差6.7782。
80%的县区民族多样性指数增加。其中,68.2%的县区多样性指数增加在0~1之间,10%的县区多样性指数增加在1~2之间,五华区多样性指数增加最多为3.0960。除沾益县多样性指数减少1.0240外,20%的县区多样性指数减少在0~1之间。
2.2民族多样性的特征与演变趋势
以2010年为时间截面,云南省民族多样性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异的格局可以被观察到,可以从两个层次叙述。
第一层级将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榉陛指数分为五个类型:不显著区(0.000—0.4121);微显著区(0.4121—0.7504);显著区(0 7504—1.0257);较显著区(1.0257—1.3576);极显著地区(1 3576—1.8367)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南部地区。
由第一层级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样性指数的五个类型分布区特征来看,尽管每一类型中的分布格局并不非常明显,但两种趋势是可观察到的:其一典型的由东部向西部多样性指数上升的趋势;其二,典型的由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样性指数上升的趋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多样性指数呈现了东北部向中部递增,尔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递增的趋势。
第二层级云南省2010年民族多样性指数可划分为中低指数区(即0.0000—1.0257)和中高指数区(即1.0257—1.8367),那么基于县域的多样性指数格局就更为明显,体现为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中低指数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为中高指数区。同时,两种划分方法的共同结果都表明了云南省民族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结论:云南省绝大多数的各县区内各民族人口构成越来越均匀,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县区间的差距也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县区民族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东部向西部多样性指数上升,中部向南北方向多样性指数上升,东北部向中部递增、尔后又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递增的趋势。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