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创园真的准备好了吗? 风起云涌背后的隐忧

时间:2024-05-16

赵浩宇

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创建文创园区的风潮,重庆也迎风而行,这究竟是人们在经济发展后的硬性需求,还是精神匮乏找来的一块遮羞布,抑或又是一次挂羊头卖狗肉的商业运作?

我们的疑问,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百花争艳还是盲目冒险?

“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取舍和平衡是文创园区创建者的最大挑战。”

在西方,文创园区的产生较早,发展较快,相关的研究也更多。德瑞克·韦恩曾发表论文提出文化园区概念,他认为文化园区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将其地域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体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相结合,拥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区域。虽是一家之言,但也是主流声音的代表。随着西方文创园区的日益发展,相关的概念和界定也愈加明细。

而在国内与文创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因为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对于文创园区的界定也并未足够清晰。因此,国内对于文创园区的打造和开发,主要借鉴国外类型相近的文创园区,或是直接引进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外品牌。

鹅岭的印制二厂文创公园就是引进了伦敦的TESTBED1,后者的缔造者PROF.WILL ALSOP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重庆,亲自为曾经的印制二厂设计改造方案,而最终改造后的二厂文创公园英文名字也定为TESTBED2,与远在伦敦的兄弟遥相呼应。这种模式的好处自然是可以借鉴国外品牌的成熟模式和方案,但国外的模式是否会在本地产生水土不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本地园区对于自身的调整也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作为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产业模式,如何实现盈利是值得每一位从业者思考的课题。虽然文创园大多以文化产品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重庆的多数文创园也都或多或少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可目前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尚未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从商业角度上讲,如何带领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和模式,使创新可以创造价值,是文创园区得以生存的关键。而从文化角度来说,将文化以一种创新又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推广,亦是应尽的责任。但是,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取舍和平衡,是文创园区创建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若失之商业,文创园区将无法存活,文化理想无从实现,经济损失、人员失业也将会带来部分社会问题;而如果舍弃后者,文创园区则名不副实。

自去年起,重庆先后开始动工创建的文创园区便有10余家之多,几乎在同一时间如此密集地建立文创园,各家是否真的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有成熟完善的盈利方案?文创园的大规模创建究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好事,还是又一次盲目的投资风潮,目前只能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创园是否名副其实?“重庆也好,全国也罢,缺的不是血拼的商圈,而是让文化得以生存、得以被尊重的空间和土壤。”

现代社会的运行依赖着商业驱动,文创园区也同样离不开商业。由于近年来的经济萎靡,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以带动经济和缓解就业压力,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由国家下拔资金给一个大型企业,再由该企业继续下发给其他的中小型企业,并给予推行、策划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文创园区大规模兴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政策支持自然是为创业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间接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仅是重庆便在一年之间出现数10处文创园区,且在粗看之下这些园区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与特色,文创园区的大肆兴建或许有些盲目。

在国内,文化创意园区按照园区性质可分为:产业型、艺术型、混合型、休闲娱乐型、地方特色型。重庆有多处文创园在性质上更为贴近休闲娱乐型,即主要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的类型。但实际上这种模式与文化的关系并不太大,本质上更加接近于装修较为有设计感的商业聚集区,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强烈,其入驻商户也存在大量外来连锁品牌,对于创业者并无太多助力。

文创园区自然需要资金的支持得以继续,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无论是创建独立产业聚集区以形成该产业交易平台,还是融合多种产业形成文化生态圈,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盈利模式。再者,坐拥山城重庆这样一座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发扬地方文化亦是大有可为。

然而,文化不会是一个容易短期内见效的产业,纵观美国普罗维登斯钢铁工厂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港口磨坊厂改造成的创意园区,无一不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虽然文化无法在短期内创造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对塑造人们的精神却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缺乏思想的年代,曾经的我们因为物质的缺失而无暇相顾,可我们有义务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精神环境。重庆也好,全国也罢,缺的不是血拼的商圈,而是让文化得以生存、得以被尊重的空间和土壤。

当然,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只有文学、艺术、学术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咖啡有咖啡文化,酒有酒文化,任何事物一旦向上追溯都可以直达文化层面,但这并不代表文化没有门槛。开几家书店、咖啡馆、LIVEHOUSE,并不能称之为文创园区,至多只是一个有情调的生活商圈。文化创意园区需要对文化产业起到行业交流和推动作用,在“文创”这一概念被确立的初始,这种产业模式就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文创园区需要商业和文化的良性互动,以获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收获。

从业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对于文化真正有着热忱和理想的人,否则便耐不住那份孤寂,也守不住那份坚持。”

在国内,提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大名鼎鼎的北京“798艺术区”,对于许多文艺青年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交流话题。798的前身为718电子元件联合厂,在1964年被撤销建制,2012年时因为场地宽大,租金低廉,一些艺术家于是纷纷租下了这里的场地以作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的艺术家群体于是这样慢慢地壮大了起来,其后逐渐形成后来的“798艺术区”。

798曾一度成为艺术家聚集地和艺术品展示平台,设计、出版、展示、演出等文化行业亦曾在这里大放光彩。然而随着声名的日益壮大,798虽然迎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收获,可却渐无昔日的艺术盛况。如今的798更像是一个精致的玻璃器皿,灯光下看似美丽夺目,却是触之可碎。巨大的人流和经济诱惑使得798流失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取而代之的是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更具噱头却虚有其表的入驻者,俨然是旅游景点的姿态。

798的状况为国内的从业者们提供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教训:即便真的希望做文化产业,也一定要做好前期筹备和运营方案,否则续航能力不足,便会像798一样沦为昨日供人们缅怀的艺术圣地。

有人说,读书从来都是奢侈的事情,上古不曾节省过乌龟,中古不曾节省过竹子,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所有文化相关的事物都不外如是。包括文化产业。投身文化相关的行业大多付出与收入差距较大,文化行业的收获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经济,另一方面来自精神,如果没有后者,我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在这个行业继续下去。也正因此,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对于文化真正有着热忱和理想的人,否则便耐不住那份孤寂,也守不住那份坚持;而带着其他的目的来到这个行业的人,最终多半会成为文化产业的毒瘤。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